清末民初青海城乡市场渐兴
2023/6/27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comments.html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清末民初:青海——城乡市场渐兴,
清末、民国时期青海市场分布与发育水平较前有了一些进步。市场有所增加,农村集市网初步形成。西宁是青海最大的贸易市场。明清以来出入青海的大部分商品主要集散于此地。民国时期,西宁的大小商号多集中于“道门街”(今称东大街),南、北、西大街只有少数杂货铺和熟食摊.手工业作坊及饭馆分布在东关、石坡街、大新街、饮马街、观门街等处。据年西宁县商会统计,每年输入商品价值约万银元,输出商品约万银元。
湟源是清中期以后兴起的大型民族贸易市场。道光末年以后趋于衰落。清末随着青海羊毛贸易的趋盛,又得以复兴。民国初年仍保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前来湟源收购羊毛皮张的外省商人继续增多。“洋行”除原有的7家外,又增加了4家。当地较大的商号万盛奎、宝盛昌等,每家拥资10万至40万两白银不等。西宁的大商号也纷纷在徨源开设分号,因此徨源市面繁荣,有“小北京”之美誉。年前后,惶源每年集散的羊毛总额约达万斤以上,各类皮张不下30余万张。县城大中小商人及手工业者共达余户,资金总额亦在白银万两以上。湟源县商会负担的各种摊派占全省商会负担总额的50%e年徨源城遭马仲英部洗劫,湟源商业受到严重破坏,后虽有恢复,但再也没有恢复到原先的水平。
结古为玉树地区最大的商业集散地。民国初年定居此地的商民约余户,主要是四川甘孜和西藏等地藏族商人,其次为山、陕、甘、川、青等地汉回商人,当地藏族商人不多。商人多无铺面,有贸易就在家中进行。结古寺的商业规模可观,有50多人的商队。商队配有枪支、马匹,经常来往于西宁、拉萨、打箭炉(康定)等地,有时还去印度、尼泊尔经商。商品以川茶为大宗,布匹与杂货的80%为英国、日本、印度货。玉树的皮、毛等货也多由西藏出口印度。民国时期结古市场规模仍很小,最大的是官僚资本商号德兴梅,营业铺面也只有几间土房。
农村集市贸易在清末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民国时期各县城都有集市。徨源、贵德县的商户在百户以上,其余各县一般仅三四十户商家。除县城外,上五庄、俄博等地曾有市场。40年代,青海省政府为了“调剂农业社会的金融,以谋渐次达到工业化”,先后在化隆县的甘都,西宁县的平戎释(今平安镇)、后子河(今属大通县)、多巴(今属湟中县)、邦巴(今属湟中县上五庄乡),互助的张其寨(今称张家寨,属平安县),乐都县的高庙、瞿昙,贵德县的康杨家(今属尖扎县)等地建立了定期集市。为了巩固这批集市,还采取了发放集市贷款等行政保护性措施。如规定在集市日期内,附近30里以内资本在千元以上的商号须移至集市居住营业;除集市日期外,禁止各乡“货郎”、“私贩”营业,当地商人一律闭门歇业等.各集市一般设柴草市、骡马市、粮食市、山货市、食品市、布匹市和杂货市.集市选正副集长,负责维持秩序,调节纠纷。集市的开办,确也起了一些萦荣农村经济的作用.此外,定期与不定期的庙会、花儿会、观经会等,也成为农村物资交流的重要场合,日期有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十三、六月六等。
牧业区商品交换极不发达。寺院附近常是商业交易的场所,并以大寺院为依托,形成一些季节性的贸易中心和定期集市。柴达木蒙古族群众“每年秋冬二季,定期至湟源、门源、大通一带集市,春夏二季则定期在本境内集市。数百里间,皆来赶集,就旷野为市场,物贵者蔽于帐,物贱者曝于外……每次凡二十余日乃散。南部藏人集市,多在寺院,有定期,凡会期将届,商贩不远千里而来,所市之初,皆番地土产,而所售者以皮张、茶、糖、布正为大宗。”20世纪40年代,随着牧区行政建置的健全和垦荒移民的发展,在部分居民点逐渐出现了一些固定商铺.年以后,官僚资本商号“德兴海”先后在各县治地和重要居民点如共和县恰卜恰、郭仁多,兴海县大河坝、杂马羊曲,同德县拉加寺、什藏寺,都兰县的香日德、希里沟、德令哈,海晏三角城,果洛白玉寺,祁连八宝、俄博等地开设了分店,初步形成了一批固定市场。
农村牧区商品流通的主要形式还是行走营商者,他们送货下乡,申村走户,流动销售,活跃了物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偏僻地区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农村牧区的贸易方式仍以古老的物物交易为主,农牧民用自己生产的粮食、油料、皮毛、牲畜等直接向商人换取日用商品。农村中赊销方式比较流行。粮食收获前,商人拿各种农具及日用必需品下乡,经保人做保赊销给农民,秋收后即来收取粮食等物。赊销虽有方便农民的一面,但这种方式既影响资金周转,又使物价中包含了一部分高利贷利息而使农民蒙受损失。青海地域辽阔,大部分工业品仰赖内地运输,货价每增于脚运,故价格昂贵,而商人获利也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