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陵层层梯田里的红色基因
2024/5/29 来源:不详文:上沙沃
图:来源网络
这里就是青海省湟源县,距此不远的和平乡小高陵村正成为炽热的“打卡”之地。九月的小高陵,树叶泛黄,山坡披金,一道道山梁下,是层层梯田,排排树木,黄绿色从山脚一直铺到了山巅,小高陵成了绿色的世界。层层梯田连九霄,眼前鸟语花香,轻雾环绕如江南的山水林田成为了旅游景区。这里就是青海省湟源县,距此不远的和平乡小高陵村正成为炽热的“打卡”之地。九月的小高陵,树叶泛黄,山坡披金,一道道山梁下,是层层梯田,排排树木,黄绿色从山脚一直铺到了山巅,小高陵成了绿色的世界。层层梯田连九霄,眼前鸟语花香,轻雾环绕如江南的山水林田成为了旅游景区。湟源峡内,药水河畔,仿佛在静静诉说着一代代小高陵人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坚持不懈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事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向恶劣自然环境低头的小高陵人,垦荒造林、治山治水,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年12月,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颁发奖状,授予小高陵村“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青海高原风光好,日月山下红旗飘。人如海、歌如潮,挥银镰、志气豪。劳动开创新天地,高山低头河改道,小高陵人民多奇志,荒山秃岭换新貌。”认识小高陵,是从西安电影制片厂20世纪70年代拍摄的科教片——《治山造林保水土》。这首《小高陵人民多奇志》的曲子,生动描写了当时小高陵人民治理荒山的壮丽场景,刻画出了小高陵人民誓要开创新天地的凌云壮志。小高陵村,海拔近米,高寒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地处黄土高坡向青藏高原过渡带,低气温、蒸发量大,庄稼广种薄收,是个山穷、地穷、人穷的“三穷”村落,全村余户千把口人过着“早上汤,晌午光,晚上空碗见月光”的日子。为了改变这一困境,小高陵人民发出了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仅凭一双手豁出去大干一场,让荒山变样,恶水让路。没工具,自己造;没有道路,自己修;没有树苗,自己育。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小高陵人摸索出了“先治坡面,后治沟壑,由上而下、由小到大”的整体山区治理方针,相继开展了大兴水利、广修梯田的大规模山区基本建设。让为了能让全村人吃饱肚子,小高陵人一天至少干10个小时,十几个人手提肩扛一天能挖40多米,到了半夜,还要从家里把灰背到地里,给地里上肥。本村的姑娘们自发组织了一支“铁姑娘队”,哪里苦大,哪里活重,她们就去哪里干,她们甚至喊出了“不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决不出嫁”的豪言壮语。夜深等社员们睡沉了,姑娘们打起精神摸黑悄悄出门,小小的个头窄窄的肩,扛起了义务劳动的重担,整整修了10年地。在小高陵人的不懈努力下,曾经跑水、跑肥、跑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田、保肥的“三保田”。亩产从原来的一百公斤翻了三番。经过几代人筚路蓝缕、敢为人先的艰苦奋斗,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在湟源成为生动实践。“敢为人先、实干善成”,小高陵精神成为了一面旗帜,站在海拔米的小高陵后山上,最吸引人的还是眼前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一支支高举党旗,着蓝色工农红军服徒步上山,前来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队伍。年村里成立了湟源县小高陵红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修建了面积平方米有展馆、电教教室、讨论室、宿舍培训基地,着力打造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验、农业观光体验、自驾游餐饮服务、沙滩娱乐等为一体的“一心两廊七片区”红色教育长廊。一幅幅今昔对比的图片,诉说着过往的艰苦卓绝与今日的喜人成就,展览馆里黑白老照片展现的是小高陵治山治水的峥嵘岁月,一代一代小高陵人敢为人先、实干善成,靠绿水青山摆脱贫困,赶上了好时代,成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典型样板。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打开了乡村振兴的大门,人均年收入达到了元左右。日月山下,高速路旁,旌旗遍插秃岭,人海漫卷荒坡。通往小高陵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那条0米的徒步道路,就是当年治理荒山时,老一辈小高陵人一铁锹一锄头硬生生开出的一条山路。在秋日太阳的炙烤下,红色教育体验者扛着红旗、背着行囊,从山下徒步走到山顶举起右手,紧握拳头,在小高陵党性教育基地巨大的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高陵村四周的山坡地尽现青山绿水碧连天、层层梯田连九霄的壮丽景色。乘着绿色发展的东风,借着前人改造山水留下的道道梯田,葱葱密林,代代相传的红色精神,小高陵人在一次践行“敢为人先”的精神,让红色旅游成为了这里新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