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之虚不是山,而是祁连山脉訫立史
2022/9/10 来源:不详先给结论:上古所说的“昆仑之虚”就是今天的祁连山脉。
关于祁连山就是昆仑的结论一定有很多人论证过,我没有仔细去找过相关的文章,怕读了之后就没信心写这篇东西了,之所以写这个结论,是因为接下来的一系列论证都得以这个为前提,在此,勉为其难,从史料的角度简单论述一下。
祁连山我们今天所说的昆仑山,其实是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绵延多公里。由于昆仑山山脉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恶劣,即便是今天,很多地方也是人迹罕至,以远古人的生产条件更是难以到达那里,其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也明显滞后,所以今天的昆仑山并非远古时期的昆仑,这基本也是一个共识,那么先秦文献中的昆仑到底在哪里?
其实,汉晋文献和史料已经多次明确强调,上古所说的昆仑即是今天的祁连山脉。
《十六国春秋辑补》第七十卷记载:“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此山。”
这里的酒泉南山就是今天的祁连山,据说祁连山这个名字是匈奴人起的,祁连是天的意思,这个说法暂且无法求证,但这个名字确实是汉朝之后才出现的,但该山于此之前的名字却不见于任何史料,而祁连山处于多民族,多文化交融处,不可能不为古人所知。
《汉书·地理志》里又说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侧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西有须抵池,有弱水、昆仑山祠。”
金城郡临羌县据考即是今天青海省湟源县南古城一带,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酒泉南山在甘肃,而临羌县在青海,两者相距较远,怎么会扯到一块去呢?
这个其实是一个概念误解问题,昆仑所在这个问题之所以一直困扰大家,也是因为我们一直认为昆仑是座山,事实上,先秦史料里并没有出现过昆仑山的说法,而都是昆仑之墟、昆仑之虚、昆仑之丘或是昆仑,但凡是昆仑山,昆仑之山的说法皆是汉朝之后的谬传。
《楚辞·天问》有:“昆仑悬圃,其凥安在?”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西王母穴处昆仑之丘。”
《河图括地象》有:“昆仑之墟,有五城十二楼,河水出焉,四维多玉。”
《庄子·天地》有:“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
需要注意的是虚的意思,“虚”通“墟”,如殷墟、墟落,指的是一个范围或区域,昆仑之虚的意思其实是昆仑那个区域,而不是一座山。那么这个区域有多大呢?《山海经·海内西经》有:“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由此可知,所谓的昆仑之墟指的就是整个祁连山脉,之所以称之为墟,这是由祁连山脉独一无二的特性决定的,祁连山脉不同于其它山脉,它是见方的,形成了一大片区域,所以才有“方八百里”的说法。
昆仑之墟酒泉南山恰好位于祁连山脉的西北方向,而临羌县位于祁连山脉的东南方向,其实都在昆仑之虚的范围内,这才是产生不同记载的原因,两者都没错。同样,“昆仑之丘”在不同时期意义也有差别,毕竟昆仑之墟上有多个“之丘”,如《庄子·天地》中的:“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这个昆仑之丘更可能是祁连山山脉的冷龙岭一带,毕竟在那里南望才更合适一些。昆仑,又写作崑崙,应该是一个音译词汇,来自北方民族,但是否与黄帝有关暂不可知。
昆仑、瑶池、西王母从来是密不可分的三个要素,《山海经·大荒西经》就有:“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当把昆仑之丘定位于祁连山山脉一带,瑶池自然就是青海省东北部的湖泊,其中青海湖是最大的一个,而传说中的西王母国即建立于此,而这些也都符合该地区的条件。《尔雅》云:“西荒有西王母国”,其主体应该就在今天的青海一带。
我们今天似乎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