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医改见闻夯实县级医院龙头,打

2022/11/5 来源:不详

图为名医院带教。(资料图) 西宁市卫健委供图

中新网西宁9月28日电题:青海西宁医改见闻:医院“龙头”,打造重点专科“名片”

作者童守彬何君张添福

改善硬件设施设备条件,加大对重点领域、紧缺专业、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医院综合能力提升是基层民众看病就医的关键环节。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医院迁入新址后,各科室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而整洁幽雅的就医环境、氛围浓厚的中医文化,更是让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焕发着生机。

与此同时,医院医院软硬件,建成新内科大楼并投入使用,给患者提供了舒适、便利的诊疗环境,建成数据中心、心电网络中心、院感、病理、体检等系统,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和规范化。

“近年来,政府投入资金医院住院医技楼,投资余万元更新购置了数字血管减影仪(DSA)、64排螺旋CT、呼吸机、宫腔镜、血透仪等医疗设备,投入资金医院,医院就医环境逐步改善。”湟源县卫生健康局负责人介绍。

此外,湟源医院综合改革投入和补偿力度,每年分别给予药品零加成财政补助万元,医院医院总支出的比重达到50.23%,医院投入在政府原拨款基础比例上提高了15%,将重点转移至强化技术、稳定队伍、提升能力和服务民众,医院进一步回归公益性。

“学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还是人才和待遇。医院儿科迫切需要高级人才,但是很难招到高层次的儿科人才。”这是医院儿科主任张薇薇最直观的感受。

在张薇薇看来,待遇上不去,人就留不住,“与其他学科相比,过去儿科的工作量更大,收入不高,风险也大,发展空间小。”

医院儿科是西宁市级重点学科。近年来,该院从职称评审、绩效发放、打通晋升通道等方面,向重点岗位和紧缺岗位倾斜,儿科医生绩效工资同比增长16.4%,收入水平明医院,通过科学设置岗位等级,也让每一位骨干人才都能看到发展的空间。

要想留住人才,医院的激励措施发挥着很大作用。湟源县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养方式,医院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长效机制,每年选派管理人才、学科带头人及骨干人才外派学习,并通过来院帮扶专家技术指导,增强了科室发展后劲,带来了先进理念及前沿技术,推动了重点专科建设及学科的不断发展进步。

而在医院,医院名医李吉彦开设传承工作室,实行名老中医师带徒,以此来提高专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使老中青医护人员互促互进,搭建发展平台。

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医院整体能力提升,正在为县域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以最小创伤获取最佳康复”已成为医院普外科追求的目标。

46岁的张文杰家住湟源县,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腹部胀痛及后背疼痛,到医院普外科就诊后,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充满型结石。普外科团队通过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和T管引流术。

这例手术是医院独立完成的首例双镜下微创手术,开创了省内医院先河,也是传统经验外科模式向现代“精准外科”和“无疤痕外科”模式转变,旨在进一步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据介绍,医院通过多年的省外对医院进修,培养实用性人才,促进了专科建设的发展进步,强化了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目前已建成10个省市级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建成五大中心。近三年来,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余项,申报省级三新项目共48项,申报省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篇,获批省级指导性课题1项,医院无科研课题的空白。

而医院建成重点专科3个,其中针灸理疗科为省中藏医药重点专科,开展适宜技术10余项、61种特色疗法,闫国平名医工作室也成为了医院的名片。年,获得青海省促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奖励。

如今,西宁市各医院取得长足发展。西宁市卫健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湟源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医院成为首批全国“千县工程”示范单位,发挥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并计划力争于年建设成为“千县工程”的医院标杆。(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