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共青团团支部动起来,学党史见真章中

2023/1/10 来源:不详

北京治疗皮肤病好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98.html

制图:李晗

团海北藏族自治州委组织青少年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基地纪念碑前重温入团誓词。

4月23日,青海省青联委员开展“青春同心·永跟党走”一起读党史特别活动。

团青海省委赴互助县班彦村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五四主题团日活动。

6月16日,团海北藏族自治州委开展“寻访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青少年红色研学活动,组织青少年参观上星站,现场聆听“两弹一星”精神宣讲。

从救国到兴国再到强国,从班玛红军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故事到“两弹一星”精神、慕生忠开路精神的故事……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在青海省西宁市沈那小学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党的故事我来讲”少先队员“红领巾讲解员”讲党史活动。来自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宁市、海东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红领巾讲解员们,用声情并茂的讲述带领大家一起追寻红色记忆。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团青海省委结合青年特色创新自选动作,以抓实组织领导、抓强顶层设计、抓好全面覆盖“三抓”为导向,以强化责任“示范学”、组织动员“广泛学”、创新方式“互动学”“三学”为前提,充分利用组织优势,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同时,以深入基层“生动讲”、丰富手段“创新讲”、抓住节点“集中讲”“三讲”为载体,将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入育人工作链条,面向青少年讲好党的故事,努力推动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青年、服务大局的生动实践。

---------------

让红色基因融入共青团血脉

“这条线是当年红军刻下的征兵线,身高超过线、高于1.5米的年轻人才能扛枪去参军……”4月15日,在青海大剧院的舞台上,由西宁市城北区机关青年干部自导自演的红色话剧正在精彩上演。演出采取微党课与红色话剧排演体验相结合的形式,40余名机关青年干部分为旁白、演员、唱歌等几个小组,成功演绎了情景话剧《生命等高线》,生动地再现了被誉为红军长征第一村的长汀县中复村年轻人义无反顾报名参军,为了信仰和理想不惜献身的英雄事迹。

讲好红色故事,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场活动是青海省各级团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缩影。近期以来,团青海省委面向全省少年儿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红色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前不久,西宁市“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党史故事我来讲”进校园活动在湟源县高级中学拉开帷幕,西宁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刘德以“学习领悟百年党史聚焦传承延安精神”为主题,通过一段段鲜活的故事,一个个党史事件,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带领师生一起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阐述了什么是延安精神、为什么要弘扬延安精神和怎样弘扬延安精神。

4月28日,团青海省委、省学联在青海师范大学举办“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年青海省大学生经典诵读展演活动,在场的青年学生纷纷表示,作为当代大学生,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把所思所想所悟转化为精神动力,努力做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团组织围绕“庆祝建党周年”,精心设计特色鲜明的“十个一”主题系列活动;海北藏族自治州各级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充分依托红色资源,通过聆听讲解、观看实物及照片、分享革命先辈故事、重温入党入团誓词等形式,感受尕布龙赤子精神,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在青海,目前全省多个基层团支部都已发动起来,广泛组织全省团员青年参与到党史学习教育当中。

新媒体矩阵开辟学习党史新路径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面向新生代的“互联网原住民”做好党史宣讲,是青海各级团组织重点着力的方向。

4月30日,团青海省委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举办“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青春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团日活动,余名团员青年代表参加。活动现场,团青海省委为互助县班彦村青海省青年讲师团基层宣讲联络站授牌;青海青年讲师团成员武传鹏、青海民族大学“青春之光”宣讲团,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向团员青年宣讲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和“两弹一星”精神;青年志愿者代表宣读“放飞青春梦想助力乡村振兴”倡议书,号召全省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为助力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

近期以来,团青海省委通过青年大学习、共青团大讲堂、青年讲师团、团属新媒体阵地等载体及“线上+线下”方式,利用现有官方网站、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