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闲时节充电忙青海日报
2023/2/16 来源:不详田间课堂。湟中宣传部供图
理论教学现场。本报记者潘玲摄
秋收冬藏,在春天来临之前,大地归于沉静,为新一年的再启程积蓄勃发的力量。
土地上的劳作虽然暂时告一段落,可我省广大农牧民并没有进入休息时间。农闲时节,他们开始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劳作”——在课堂上、在田间地头,接受培训,开拓眼界,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技能。
“举办这样的培训班很实用,也非常有必要。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能够促增收帮致富。”接受完高素质农牧民培育相关培训之后,广大农牧民有着共同的心声。
从年11月到年春节前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积极组织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去冬今春农闲时节,开展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工作。培训以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牧民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效能为关键。截至目前,已完成培训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专业种养加能手、产业扶贫带头人及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等人,完成计划任务的85%,预计各项目县培育工作课堂教学及信息系统录入工作于3月底前全面完成。
内容“实”形式“活”
农牧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从优化培育模式着手,突出实用性、针对性,本着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开展菜单式培训,提升教育培训质量。
“对于农牧区来说,产业兴旺非常重要,所以对于农牧民进行培训,首先是围绕产业需求来开展的。我们的培训内容紧贴十大特色产业,重点开展牦牛、青稞等主要农畜产品生产以及促进农牧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发展等培训。”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具体实施中,我省各级农牧部门以促进农牧产业兴旺为目标任务,结合农牧民实际和产业需求,结合农牧业科技三级平台技术服务,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现课堂教学与田间地头实践性教学紧密结合,全过程跟踪培养。
“这趟去了甘肃兰州、武威、张掖,在他们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电子商务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园、牧场进行实地观摩学习,收获不小!”参加完西宁市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培训班的总寨镇泉尔湾村村民汪占伟表示。
今年1月,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名来自全市18-55周岁、初中以上学历、具有农业行业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员参加了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培训班,以理论讲解和实地考察为主,学习了农村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及案例分析、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电商、绿色发展等课程。
“此次重点安排在现场教学,就是想以生动的事例为指引,切实提升培训质量,培养出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牧民。”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王淑英告诉记者。
我省实行省、州、县分工协作,分层次分类型培训的格局,省农广校主抓全省师资力量培训,省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省级提升培训试点工作,州(市)级重点组织实施农业经理人、青年农牧场主等示范培训,大通、湟中等5县区开展中职教育试点示范,其余县(市、区)按产业类型组建培训班,统筹开展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农牧民培训,推进产业扶贫带头人、专业种养加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培训计划。
同时,结合实际强化培训课程的模块化设计,推动名师名课名教材促培训。将全省大中专院校有意愿参与农民培训的教师纳入全省师资库,各地按实际需求从师资库中聘请适合的教师承担相应培训任务。充分发挥当地专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和“致富能手”的作用和优势,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现身说法,提高培训效果。还结合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重点任务,聘请省内专家学者编制6门精品课程,下发各地用于培训课堂教学使用,受到广大基层教师的欢迎。
“近年,我省各地围绕促进农牧产业兴旺为目标任务,坚持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实现由单纯的课堂教学向田间地头的实践性教学转变,结合农牧民培训实际和产业需求,结合农牧业科技三级平台技术服务,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深入推进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工作人员说。
手段“新”成效“显”
针对高素质农牧民培育,我省推出的培训内容“实”,并在形式上动脑筋,通过理论课程和田间课堂的配合开展,受到好评。在培训方法上,也积极创新信息化手段,为农牧民教育培训提供服务。
积极应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连续3年聘请专家对全省信息员进行系统培训,通过理论讲座和实际操作,各项目县都有一名掌握信息系统录入的固定信息员开展工作,为全面开展信息系统录入及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同时,结合我省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和农牧业科技平台建设项目,名省级平台专家和名基层农技推广技术人员,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