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两岸看新绿丨青海大河清流从这里开始
2024/10/10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www.bdfyy999.com/Photo/gongyishiye/<黄河档案
玛多,藏语意思为“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
黄河在青海境内流径长达近公里,占整个流域的1/3多,流经西宁、海东、海南、海北、黄南、果洛6个市(州)。黄河源区有广袤的雪山草地,阿尼玛卿山是黄河源头最大的山,到积石山的千余公里,黄河全都奔流在绵延不绝的高山峡谷之中。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头的两大湖泊,烟波浩渺,许多鸟兽在这里繁衍生息,景象蔚为壮观。
然察大峡谷邢合顺摄“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牧马汉子的酒壶里;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擀毡姑娘的歌喉里……”
黄河的源头在青海。
青海省黄河流域面积达15.23万平方公里,干流长度占黄河总长的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占黄河总流量的近一半,既是源头区也是干流区,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影响。
保护黄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更是青海作为黄河源头省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一直以来,青海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三江源生态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作出了积极努力。
玛多黄河源生态在变人也在变
黄河支流的湟源县,有一个叫小高陵的村庄。这里平均海拔米,由于高寒缺水,自然灾害频发,牧场植被稀疏、退化严重,自然条件曾十分严酷。自年起,小高陵村社员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小高陵村变得树木葱茏、梯田染绿、村民富足。森林覆盖率达到48%,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小高陵精神”像一支号角,奏响了青海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强音。
黄河岸边的尖扎县,年提出“建设灵秀尖扎新家园,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理念,数万名干部群众迅速行动,一场规模空前的国土绿化大会战在这里拉开大幕。-年,全县造林多公顷,植被覆盖率提高2.9个百分点,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创造了青南地区规模造林新纪录。
58岁的尖措,从小就生活在尖扎县南山下的勒尖村,以前靠放羊为生,这两年被聘为护林员,每天需要在山上巡护八九公里、工作十几个小时。虽然辛苦,但一年工资2万多元,再加上林木养护等其他劳务收入,护林让他成功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广大群众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收获更多的生态红利,形成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经济发展互利共赢、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全省聘用10万名护林员,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1.66万个,直接补助给农牧民各类林业奖补资金49.3亿元,带动近5万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使绿水青山成为群众的脱贫靠山,有效缓解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同时,各类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省近20%的农牧户增收致富。
普氏原羚国家公园成野生动物家园
祁连山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位于山脉南部的青海境内,分布着大面积的沼泽湖泊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青海坚持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考虑保护与利用,对青海片区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德康是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油葫芦管护站站长。近两年,他参与了保护区管理局组织的雪豹监测活动,技术人员和管护站工作人员按5公里一格放置了17台相机,其中有10台拍到4只雪豹同框的珍贵画面。德康为此感到骄傲,“说明我们的生态保护越来越好,形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青海着力打造“生态保护高地”,积极探索建立“村两委+”为基础的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引导更多社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