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频繁出现西宁,意味着什么

2024/10/12 来源:不详

春夏季节,高原古城西宁因雪豹而红!

雪豹与西宁的感人故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

它们是穿梭在豹街·西海路美食街的“尕豹”,是西宁野生动物园的网红“傲雪”公主,更是生活在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雪豹!

曾经,这样一幕令人记忆犹新!

“在西宁发现雪豹了!”年4月,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置的红外相机第一次记录到雪豹影像,这是西宁地区首次在野外捕捉到雪豹影像,充分印证了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食物链较完整。

随后,同年的9月23日、9月29日、11月20日,年1月7日、年6月……在大通县、湟源县境内均拍摄到了雪豹的活动影像。

相关专家认为:高原“大猫”频频出镜,直接反映出随着西宁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不断改善,全市生态潜力不断释放,绿色空间不断拓展,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画面,成为西宁生态多样性展示的美好景象。

惊喜!雪豹频繁亮相大通湟源

从第一次在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雪豹踪迹,到最近一次在湟源县境内拍摄到雪豹活动影像,说明了雪豹的踪迹离我们越来越近,特别是年7月,湟源县日月藏族乡的那段雪豹影像,拍摄地距离西宁主城区直线距离不足50公里,填补了我市非保护区内无雪豹影像资料的空白,为我市生物多样性提升和丰富雪豹在青藏高原的分布区提供了证据。

雪豹出现在西宁境内,展示了最近几年西宁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据相关数字统计,截至年,西宁市森林覆盖率达37.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62.28%,湿地面积从公顷增长到公顷,分布鸟类种,哺乳类动物42种,生态保护成效在西宁逐步显著,生态文明高地生态基础更加坚实,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更加牢固。

同时,作为西宁市特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每年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清夹清套、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等专项巡护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猎捕野生动物及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保护工作初见成效,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荒漠猫、马鹿、岩羊、淡腹雪鸡、高山兀鹫,省级保护动物赤狐、狍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

此外,以全国唯一一所雪豹救护繁育中心著称的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积极发挥野生动物救护职责,近三年来已成功救护珍稀野生动物雪豹、荒漠猫、黑颈鹤、普氏原羚、胡兀鹫、草原雕等52种只,成功放归恢复野外生存能力的珍稀野生动物雪豹、荒漠猫、白尾海雕、高山兀鹫、猎隼、雕鸮、赤狐、狗獾等11种只。

解答!雪豹出现西宁意味着什么

雪豹处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被视为评估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易危等级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雪豹在大通周边地区出现,也令诸多野生动物专家非常惊喜。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连新明介绍:“雪豹出现在区域,不仅是保护区拥有雪豹偏好的生境,还说明保护区内食物充足,因为这里生活着种群规模可观的岩羊,它们是雪豹的主要食物,有了充足的食物,就会吸引更多雪豹来到这里。此外,雪豹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保护区人为干扰少,为雪豹提供了安全、静谧的生存环境。最后,科学的调查手段也非常关键,红外相机的广泛应用,使及时拍摄雪豹有了技术支撑,该系统出现了雪豹,说明这个地区的食物链比较完整。这一点值得我们庆幸。”

随着西宁市周边捕捉到雪豹踪迹的影像,我省雪豹分布实现了全覆盖。而这背后,印证了西宁及其周边地区野生动物分布丰富、生态健康。近年来,西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和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岩羊等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就为雪豹提供了良好的食物供给,因此雪豹的出现不足为奇。

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直以来,我市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工程,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的林草湿资源修复保护,促进生态廊道联通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加快推进林草湿保护修复,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积极实施野生动植物科研繁育项目,继续开展全省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不断提高野生动植物管护水平。持续加大执法力度,组织开展“清风行动”“网监行动”,巩固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和破坏资源违法犯罪活动成效,建立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机制。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动态监测和栖息地调查评估,做好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重点区域的巡护巡查,推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4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