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成一带一路重要支点高精尖产品出口

2025/1/7 来源:不详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那些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
西宁,已经从历史中的“西陲安宁”之城,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作为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西宁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昔日这座地处边陲、偏僻苦寒的高原古城恰恰是古“丝绸之路”南道(青海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多年前,唐王朝和吐蕃在赤岭(今西宁湟源县日月山)设立了青藏高原最早的“茶马互市”,内地之茶与藏区之马在高山深壑之间流动不息,同时也成为历史上汉、藏两大文明发生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驼铃悠悠、丝路漫漫,千载商路见证了历史的风云际会,踏入21世纪,高原特色藏毯逐渐走上高端化定制之路,闪耀国际舞台。阿联酋迪拜的奢华酒店、五星豪华邮轮上如今也能看见“西宁造”的身影。不过,藏毯仅仅是西宁不断深化贸易畅通的一个缩影。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太阳能光伏、碳纤维新材料等“高精尖”产品也从西宁出发,远销海外。近年来,西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聚焦产业“四地”建设,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贸合作,先后与全球个国家和地区、30余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封关运行青藏高原首个综合保税区,打通海陆空立体化物流通道。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古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城市之一,10年来,西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正逐步成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的重要支点。藏毯,走向世界的金名片在距离西宁市区20多公里的湟中区加牙村,加牙藏族的织毯技艺已经在这里传承了多年。年,该项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进行扩建,为供应寺院装饰及僧人们诵经的坐垫,藏毯便在塔尔寺附近的湟中加牙村逐渐蓬勃兴起。加牙藏族织毯传承至今已有七代,杨永柱作为传承人之一,从13岁开始编织藏毯,如今已有40多个年头。从家庭手工作坊到规模化生产,再到如今高端化定制闪耀国际舞台,他见证了当地藏毯产业的发展与革新。“传统藏毯的图案以祥云、莲花纹、水波纹这些元素为主,现在还原度比以前更高,现代气息更浓。”据他介绍,一幅长1.3米宽1米的纯手工编织藏毯,大概需要花费半年时间,售价上万元,甚至数十万元。杨永柱对照图片编织藏毯。澎湃新闻记者谈婧媛图青海省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天然草场,盛产织造地毯最佳的原料——藏系绵羊毛,俗称“西宁大白毛”,具有纤维长,毛色纯白,有光泽,织密性强,弹性好,拉力大,耐酸,耐碱性较强等特点。用“西宁大白毛”编织的藏毯,具有坚韧耐磨、质地柔软、不易虫蛀、环保绿色等特点,其光泽犹如棉缎,是生产地毯的最佳原料,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盛名。年,青海省将藏毯产业列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和培育,连续出台系列政策支持藏毯产业的发展,提出把青海建成国际性的藏毯生产集散地,以西宁市城南新区(年已划归城中区管辖)为基地把西宁建设成“世界藏毯之都”的目标,引导藏毯及绒纺企业入驻园区,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藏毯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年,首届藏毯展在西宁城南新区落地,不仅展示了青海藏毯的企业形象,也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于年成立的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正是以青海资源优势和浓郁地域文化特色为依托,不断优化发展当地的藏毯绒纺产业。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毛纺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南川工业园区引进世界先进的地毯织机大力发展机织藏毯,成功吸引了多家知名藏毯企业入驻,已形成从原材料交易、洗毛、分梳、纺纱、染色和藏毯(地毯)及针织服装生产为主的全链条产业。园区以藏毯生产为龙头的特色毛纺织产业集群已逐渐形成,各类产品出口欧洲、北美、澳洲、中东等地区。据南川工业园介绍,园区内的藏毯产业年实现产值3.45亿元。年1-9月实现产值2.69亿元。“每一位来过我们工厂的外国客商都很惊叹,过去他们对藏毯的印象是类似于尼泊尔、巴基斯坦地毯那种。未曾想在西宁还有这么先进的生产工艺,不仅自动化程度高,又独具特色,即使在欧洲的工厂,也看不到。这打破了他们的认知,尤其是在听到我们做的迪拜双子塔万豪酒店、迪士尼邮轮这些高端项目,不禁感叹青海生产力量之大。”圣源地毯董事长薛婷解释道,欧洲工厂基本上是机器流水线操作,与欧洲不同的是,藏毯依然保留了传统的手工工艺,比如手工剪花、编织等,做到机器与手工相融合。“欧洲做不了,因为它没有这么多人力,尼泊尔、巴基斯坦也做不了,因为它没有这么大型的设备。国外厂商对我们很认可,说我们的地毯不只是质量,各个方面都有保障。”薛婷表示,从出口来说,现在公司所占领的市场恰恰是以前欧美企业所主导的传统优势市场。在圣源地毯生产车间的展示墙上,悬挂着几十块风格各异、色彩斑斓的精美藏毯,仿佛置身于一场艺术展,一幅幅作品令人目不暇接。“藏毯是一个可以保存很久的东西,特别是手工挂毯,甚至可以作为收藏品。在一些博物馆,古董毯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它是文化的一个载体,通过图案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文化和审美,它早已不再是一个即时的消费品。”薛婷说。圣源地毯生产车间展示的部分藏毯。澎湃新闻记者谈婧媛图如今,西宁制造的藏毯已经出口到涉及20多个“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共建国家。“我们做的全部都是高端地标性的项目,出海很容易,有的大项目一做就是几万平。”但薛婷表示,过去还是偏重于制造这一块,现在更希望从设计、研发等各个方面把藏毯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让藏毯成为一张金名片,把文化更好地传递出去。”高原上的“高精尖”产品近年来,清洁能源成为“一带一路”的合作热点。“曾几何时,青海高原的高海拔成为我们的劣势,曾几何时,青海欠发达成为我们一个标识,但是这些劣势和标识在清洁能源这个重大机遇面前改变了。青藏高原光照足,离太阳更近,成了光电、风电、水电发展优势。大量的戈壁荒漠成为清洁能源发展最好的基地。”青海省委书记陈刚在“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致辞时这样说道。从年开始,“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已在西宁成功举办四届,不仅在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已成为国际清洁能源领域最重要的合作交流平台之一。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擘画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从无到有、不断扩大。光伏即用太阳能发电,发展光伏产业,青海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米,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大片戈壁荒滩,年日照时长超小时,太阳能资源理论可开发量35亿千瓦。依托青海资源优势,西宁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加快建设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引进了一批光伏制造龙头企业,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配套应用”较完整的硅材料光伏产业链。如今,在西宁研发生产的清洁能源产品和领先的光伏系统技术走出国门远销海外,让西宁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认识西宁。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西宁分公司(以下简称黄河公司)IBC电池制造分厂副主任宋标告诉澎湃新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9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