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奏响全面深化改革最强音青海日报
2022/11/10 来源:不详白癜风援助 http://m.39.net/news/a_5778321.html
“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个体工商户实现当日办结,青海平均每天诞生个老板。”
这,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来自省市场监管局的一组数据显示,截止到年10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总数达43.11万户,年改革以来,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31.86万户,是改革前的1.6倍,平均每天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70户。
滴水见太阳。尽管这些数据只是青海经济成绩单中很小的一部分,但足以诠释出我省市场吸引力、企业竞争力,更是全面深化改革所释放出来的无穷发展活力和澎湃动力。对老百姓而言,改革看得见、摸得着,因为他们的创业梦实现了,钱袋子鼓了,看病便宜了……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我省深入贯彻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拓宽改革深度,提高改革精度,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文化馆图书馆新馆。省委改革办供图
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商事制度便利化改革推进会。省工商局供图
三江源头的湿地。省委改革办供图
农牧民群众享受到基本服务医疗保障。省委改革办供图
经济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发展动力活力不断激发
“以前办事需要来回跑,现在真方便,一次就办成了,如果我会操作电脑的话还可以在网上办,一次都不用跑。”最近,当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赵光云老人收到省政府政务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寄来的牧草种子经营许可证时,一个劲地夸赞政府部门办事效率高。
一个小小的牧草种子经营许可证,让65岁的赵光云实实在在感受了一次“网上办、快递送、一次办”的快捷办事体验,也是当前我省不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一网通办、一事通办”,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的一个缩影,更是我省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最真实的写照。
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福利。年,我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放管服”、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农牧区等重点领域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发展的活力动力进一步激发。
“放管服”改革方面,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全省政务服务事项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工作。出台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围绕项目审批“四统一”,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全覆盖改革。全面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简化企业开办环节、互联网+政务服务等20条措施,制定深入实施投资“审批破冰”工程的意见,开展“清减放并”行动,全面推行并联审批,精简工程审批环节、规范审批事项。
民营企业强助推高质量发展方面,年8月份,中国民营企业强峰会在西宁召开,峰会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致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向全国民营企业家发出“青海倡议”,得到与会嘉宾和民营企业家的高度赞誉,为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动力和活力,也为我省扩大对外宣传、加强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对外开放方面,研究制定《青海省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围绕“贸易畅通”积极主动开展对外经贸交流合作,外贸潜能加快释放、双向投资逐步拓展、开放空间进一步拓宽。全省企业充分发挥开放合作的市场载体,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请进来”,围绕特优新产业招大引强构建产业集群,加大“走出去”力度,参与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我省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从财税体制改革到农牧区综合改革再到投融资体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从优化营商环境到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再到数字经济应用……随着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激发了活力动力。
民生各领域改革全面发力托起群众满满的获得感
“以前草原上的牧民居住分散,看病得到方圆几十里外的村卫生室,现在卫生室建到了家门口,乡卫生院离得也不远,交通也好了,我们牧区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不出省’……”说起分级诊疗制度,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尖扎滩乡萨尕尼哈集中居住点牧民拉青才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推行分级诊疗,只是群众从改革举措中受益的一个小小切面。我省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推动脱贫攻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要领域改革,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各族群众。
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例,我省出台深化县域综合医改暨紧密型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等政策文件。全省共组建75个医联体,实施了39个省县共建县级临床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在全国31个省(市、区)1.6万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我省藏药企业生产的28种民族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立案登记制改革、员额制改革、司法责任制改革、诉讼制度改革……这些看似陌生又和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改革,从不断适应到不断完善,让无数个家庭、当事人甚至是社会享受到改革释放出的实实在在的红利,司法权威、法律意识更快更广地在老百姓心中形成。
与此同时,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活力迸发,政治和党的建设领域改革深入实施,民主政治建设持续推进,政协协商民主实践创造性地开展,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赢得新空间。
人民群众,既是改革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积极推动者。
从脱贫攻坚、城乡居民收入到司法体制改革,再到教育、医疗、社保、户籍制度改革,一项项牵涉群众生活方方面面、涉及深层次调整的改革,都以群众获得感为指针,瞄准“堵点”“痛点”,逐一破题,精准发力。
随着一批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举措不断推出,人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紧相连,越来越欣喜地感受到每一场变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
生态领域改革合力攻坚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坚实稳固
年8月19日至21日,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西宁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为建好国家公园指明了方向。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率先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编制完成示范省建设总体方案,彻底解决了自然保护地区域交叉、空间重叠、保护管理分割、破碎化和孤岛化等问题,实现“一个自然保护地一块牌子、一套人马、一张地图”。
积极推动发行年青海省林业生态专项债券,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控试点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验收,刚察、祁连试点工作受到高度肯定。
建立覆盖三江源地区重点生态区域“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初步形成了各专项地面监测和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的国家公园监测指标体系目录。
探索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年5月西宁市作为西北地区唯一城市成功入选11个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西宁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于年9月6日通过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部际协调小组技术评审。
积极推动河湖长制工作,各级河湖长全面发力,向河湖管理顽疾宣战。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和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组织开展对年度全省家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有关情况及时推送至“信用青海”信息共享平台。
革新理念,求索创新。作为全国首个承担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省份,青海正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奋力打造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青海模式”,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让全世界共享“地球第三极”的绿水青山。
改革,给新青海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满满的活力,在时代跳跃的脉搏下,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铿锵有力的前进步伐奏响了青海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强音,这场变革也正带给青海各族儿女前所未有的期许,带给全省各族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于瑞荣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