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
2023/1/12 来源:不详邢阳辉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会上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精彩论述。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空间的征途,向星辰大海挺进;时间的征途,向民族复兴迈步。在海晏这片平方公里的红色热土上,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海晏人,从不缺少精神引领的航标。
正如金银滩草原孕育的“两弹一星”精神凝结成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尕布龙扎根高原的“赤子精神”鼓舞党员克己奉公,廉福章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感召后人无私奉献,切阳什姐、索南才让等一大批当代先进人物捂热了海晏的每一寸土地,温润着海晏每一名干部群众的心灵。
他们的事迹充分证明,在继往开来的道路上,在一代代共产党员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有一个叫做“初心使命”的关键词贯穿始终。一代代传承之中,“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从尕布龙到廉福章,再到切阳什姐、索南才让……海晏一代代共产党员,以各自的奋斗姿态,传承着红色基因,赓续着“两弹一星”精神。
赶考,永远在路上。从历史到现今,从城镇到乡村,从干部到群众,红色基因植根于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传承于英雄人物用行动谱写的事业中,与每一个海晏人情感相连、命运相通,由此成为海晏人的精神密码,成为海晏人赓续光荣、走向未来最宝贵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
任何时代都不缺乏英雄,也不缺乏典型。难的是如何不做“昙花一现”的典型,如何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从内心深处认同并自觉成为这样的典型,如何让这样的典型渐成规模并长久保持下去,这也正是海晏先进群体长盛不衰的奥秘。
榜样是一面镜子,榜样是一面旗帜,榜样更是一种力量。是他们,共同铸就了河清海晏“不忘初心、忠诚于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爱岗敬业、担当有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丰碑。是他们,让爱岗敬业成为职业操守,让诚实守信成为道德底线,让助人为乐成为社会风尚,让见义勇为成为人间正气,让孝老爱亲成为真情奉献,让真善美融化在每个海晏人的生命中。
环境造就人,更造就一种精神。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为了活着而适应,而是为了信念而坚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于海晏县而言,传承和发扬好红色精神,拓展以中国原子城红色经典为代表的红色研学业,扛牢地区发展的“精神旗”,打造自强不息干事创业的精神高地。唯此,才能让精神的力量与地区各项事业发展水乳交融,让理想信仰的光芒映照大地,产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今天,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百年大党新起点,让精神谱系的传家宝永放光芒,海晏人,必将构筑起初心使命铸就的精神高地。
东风起舞,壮志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从未远去的荣光。
我们分明听到,金银滩上飘荡着《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悠扬旋律;
我们分明看到,多户来不及熄灭炊烟就响应国防建设需要而搬迁的牧民。他们平静地说,“国家需要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
终于试爆成功了,一道红色的强烈闪光出现在遥远的罗布泊腹地,接着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火球,惊天动地的响声震耳欲聋,轰隆隆滚过天际,刹那间,冲击波的狂飙席卷了无边的戈壁滩。时隔不久,氢弹研制成功,东方红卫星翱翔天宇……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今天已被铸成一座历史的丰碑,永远矗立于海晏这片红色的土地,永不褪色。
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初心所在和革命传承,吸吮红色基因的历史养分,在时代的变革中,一大批先进人物始终奋斗在增进人民福祉的第一线,成为不懈奋斗的追梦者、辉煌业绩的创造者、不务空名的实践者。在一代又一代海晏人身边的榜样身上展现的,是信仰之坚定、爱国之至诚、襟怀之磊落,是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对事业的虔诚,诠释了普通基层共产党员不平凡的精神品格。
尕布龙
不忘初心的时代楷模
一个从金银滩草原一路走来的放羊娃,一个从放羊娃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高级领导干部。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是尕布龙省长出生的地方。
尽管,年清明已过,还是有不少干部群众来到海晏县时代楷模纪念馆瞻仰尕布龙雕像;走一走他身为—名优秀共产党员走过的路;看一看他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听一听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
“暖语亲民政若和风拂西海冰心律己人怀高格仰昆仑”——那副楹联苍劲有力、饱含深情,却依就写不尽尕布龙不谋私利、两袖清风、宽厚仁慈、精神高洁的一生。伫立大厅,庄严而凝重;瞻仰雕塑,缅怀之情油然而生。
在海晏县三角城镇,有一个小花园叫德园广场,尕布龙的半身像,静静地矗立在广场中央。他的外孙女达什姐莉时常会到这里走走,整理一下雕像上的哈达,她说这些哈达都是群众自发前来敬献的,以表达他们对这位人民公仆的崇敬和感激。
听著名记者古岳先生说过,解放后,尕布龙年轻时的故事曾拍成了纪录片各地放映,成为年轻共和国的一个记忆。还有一部片名叫《金银滩》的故事片影响更大,片中主人公的原型也是尕布龙,那时的尕布龙生活在大草原上。据老人们讲,尕布龙在草原上纵马驰骋的样子就是影片中的经典画面。也许那样一种记忆永远也不会褪色,尕布龙一生都在做一种艰难的跋涉,就是让自己回到草原上去。其实,他和大草原生命的联系从未间断过,从大湖北岸到黄河以南,从三江之源到河湟谷地……
哈勒景乡哈勒景村原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拉毛扎西回忆说:尕布龙每次回家过年,都要为生产队放几天牧。他对乡亲们说,每当他赶着牛羊走向村后的山坡时,都会在心里对自己这样说,其实当一个牧羊人和当一个省级领导,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不同的就是牧羊人手里拿的是皮鞭,而省级领导手里是人民赋予的权力。这种感恩与淡泊交集的情感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还说,尕布龙来海晏县调研,会给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送茶倒水;会悄悄地将饭钱压在碗底才离开……
一个牧人一样的公仆,
一个公仆一样的牧人。
从红色精神谱系中立心铸魂,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体悟道德风范。赤子情怀,是尕布龙赋予故乡海晏的精神标杆,人们从这里聆听来自高处的召唤,寻找人的意志、人的信念,人的理想、人的精神所蕴藏的磅礴伟力与人性高光。
切阳什姐
自强不息的体坛健将
年3月22日上午9时11分,家乡海晏人惊悉,切阳什姐递补拿到伦敦奥运会金牌,成为中国体坛史上首位获得奥运金牌的藏族运动员,同时填补了青海省奥运史上金牌的空白。一时间,线上线下喜讯频传,城乡民众喜大普奔。
然而,就在9小时前,远在意大利执行外训任务的切阳什姐,通过社交平台发文称,“足足过去了十年,得知消息后既开心又难过。”
为何开心?切阳什姐表示,“开心的是我能成为自己心中的冠军……”
何以难过?切阳什姐回答,“难过是虽然光环是一时的,但那一刻的光环我想拥有……”
年,切阳什姐出生在海晏县甘子河乡尕海村的一户牧民家中。和周边许多牧民一样,切阳什姐家的经济条件很一般。年的一天,省体校的老师们走进了切阳什姐家,从此,切阳什姐从一个牧家姑娘成为一名竞走运动员。
“切阳什姐每天早上9点开始训练,每天走25公里,16年风雨不息。”教练张阜新说。
16年来,切阳什姐参加过的国内、国际大大小小的比赛连她自己都数不清。
“每一场比赛都是一个人的战斗,对手就是我自己。”切阳什姐说,要把赛场上最自信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要把中国人倔强而又不服输的体育精神传递给全世界。
在切阳什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