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激活强村富民新引擎
2023/11/26 来源:不详北京白癜风最好治疗方法 https://m.39.net/pf/a_4619541.html
“再过三个月,我们基地种植的凤梨便可以采摘进入市场。”4月20日,四川省会东县大梨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玉明自豪地介绍,届时,会东第一家凤梨(试验)基地种植的凤梨将首次亮相登场,为地方村集体、村民带来第一轮收益。
截至今年3月,会东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25万元,村均1.67万元;到年底,每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将达3万元。
党建引领产业兴
四月天乍暖还凉,在海拔米的会东县乌东德镇大梨树村,当地群众还得靠羽绒服和炭火来抵御寒冷。一早,雾还没散尽,记者便从村活动室出发前往该村凤梨(试验)基地。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金沙江畔海拔仅余米的田家大坪子。
顺着包村干部李文友手指的方向望去,种植基地里一垄垄长势茂盛的凤梨映入眼帘。
大梨树村凤梨(试验)基地占地亩,总投资近余万元,共种植有金钻17(又名手撕凤梨)、台龙16、卡茵三个凤梨品种。李文友介绍,凤梨是著名热带水果,它喜阳耐贫瘠,特别适宜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种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市场供不应求。正是看准了这一优势,村两委把种植凤梨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培育。
确定了目标,就有奋斗的方向。但是没技术没人才,咋办?在大梨树村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讨论会上,这一瓶颈一度成为做大做强凤梨产业的难点。回忆起发展初期的困惑,陈玉明记忆犹新。
回答斩钉截铁:党员干部带头干。
说了算,定了干。在年,陈玉明同村内四名党员干部风尘仆仆前往云南、西双版纳等地考察、学习。短短两年时间,他们从什么都不懂的基层村干部摇身变成了凤梨选苗专家、栽培技术员,先后建成了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形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年1月,凤梨种苗“成功入住”大梨树村凤梨(试验)基地。
“凤梨对土壤质量和种植技术要求高,需要更精细、更科学的管理。”陈玉明说,凤梨种植在会东县尚属首例,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靠摸着石头过河。为了让群众聚焦的“希望工程”在大梨树村扎根、结果,大梨树村充分发挥党支部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安排4名党员干部24小时坚守基地,边管理边学习边向周边群众传授技术。
“我们基地种植的凤梨长势好,挂果率高,上市后,村集体增加了收入,入股群众既有土地流转租金和分红,还可以到地里打工挣钱,前景可期,效益可观。”大梨树村干群对凤梨产业充满信心。
党群“联姻”谋双赢
“村集体有了收入,就能更多地为群众谋福利,更好地为群众营造优质的生活环境。”这句话,在会东县铁柳镇三村村党员干部中已形成共识。
铁柳镇三村村有一处远近闻名的壶形奇石景观,景观旁的服务区修建有购物、餐饮、停车等各种服务设施。该服务区作为会东县国家大型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专用通道上唯一的服务区,为出川入滇的旅客提供了休息和食宿的便利,同时也是展示三村村形象的良好窗口。
如何经营、管理好三村村对外的第一道窗口?如何吃好家门口的旅游饭?一度成了困扰村两委班子成员的难题。
“以村民入股的形式交给村‘两委’经营。”在三村村党支部委员会上,大家踊跃发言、积极研究商讨,并最终付诸实施。
年7月,三村村村“两委”在通过招标方式以3.8万元/年的价格成功把奇石景观服务区租赁给个人经营和管理。同时,经过村两委协调,在服务区旁为划出一块地让当地群众销售地方特色农产品。
“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三村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保障了日常活动经费来源,也为下一步发展村集体旅游经济积累了成功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驻村第一书记张君顺介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三村村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下一步,结合壶形奇石景区建设和三村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的打造,村‘两委’规划建设一批民俗文化示范民居并以租赁的方式将其作为村集体经济的一部分,预计每年将会为村集体增加5万元收入,并以此带动周边农户转型发展。”说起今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驻村书记和村委会一班人信心满满。
党建引领强根基。实现乡村振兴,村级基层党组织是关键。近年来,会东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基层组织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以奖代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同时,整合中央、省州县项目资金万元扶持发展了51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并以点带面引领全县个村15个社区积极培育多元特色业态,不断拓宽增收渠道。
党群“联姻”谋双赢。截至目前,一大批州级“四好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乡村治理现代化试点村”在会东这片充满勃勃生机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在实施乡村振兴和发展强村富民的产业中,会东县自始至终不搞“一刀切”,把主动权交给村“两委”,并根据村情、民情,将土地、劳动力、技术、政策信息等要素融合起来,再由村集体共同商议确定发展路子,继而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了村集体、村民双受益的发展目标,强村富民的产业在会东遍地开花。(记者戚原通讯员张悦嘉李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