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特色产业扶贫托起小康梦西宁晚报

2024/12/10 来源:不详

本报讯(记者樊娅楠)一场雨雪过后,从湟中县鲁沙尔镇白土庄村的田野上一眼望去,一排排由太阳能电池板组成的条形矩阵颇为壮观,阳光下,占地面积亩的湟中县“十三五”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赛朵电站”闪闪发光。大家都说,这是在田野里建起了一座“阳光银行”。每天12万度的发电量,9万多元的发电收益,让光伏发电项目持续、深刻地改变着这里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面貌。光伏板上,托起的是老百姓的致富梦。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是关键,产业扶贫是有力举措。年以来,我市按照《西宁市发展产业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从优化产业布局、落实产业资金、精心组织实施、提供技术服务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做大做强优势扶贫产业,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了一条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据介绍,年以来,三县共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51.95亿元,落实金融资金10亿元,重点用于发展壮大贫困村农业主导产业、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种植、养殖业等优势主导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县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在尊重贫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坚持因人因地分类施策,支持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统筹谋划粮油、畜牧、林产、乡村旅游、藏文化艺术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发展格局。全市61家扶贫龙头企业、个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订单种养模式,增加农畜产品附加值,帮助贫困户实现增产增收。同时,建成大通县旅游扶贫产业园区、湟中县中藏药材加工物流产业园区、湟源县饲草产业园区,有效融合各方的资源,直接带动1.2万贫困人口增收。27个贫困村旅游扶贫项目融入全市十条旅游带建设,打造了大通边麻沟花海、东至沟休闲小屋、湟源树莓山庄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贫困山村实现了华丽“蜕变”。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77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