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地里的科技培训课
2022/10/7 来源:不详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高原的深秋,依然蓝天白云,行走于乡村田野,漫山遍野的金黄昭示着收获的季节。
在湟中县海子沟乡古城沟村干旱少水的玉米种植地里,来自我省麦类(小麦、青稞、玉米)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玉米功能室各岗位专家和民和、互助、贵德等玉米主产县(市)的专家们,就全膜玉米新品种的选择、新技术的应用、高产施肥及病虫害发生防治问题,正在进行现场观摩和交流。示范地里的玉米长势良好,株杆比人高出2米多,再过不久,这里的玉米就要开始青贮收获了。
看到食用玉米也能在海拔米的古城沟村生长且长势良好,种植的10多亩(1亩≈0.公顷,下同)“利合16”玉米株高近3米,现场观摩的各地专家深感惊讶,“这片地里种植的玉米是粮用和饲草两用,食用玉米能在海拔如此高的地方长势旺盛,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高海拔山寒地粮用玉米种植’上的新突破。”
现场,专家们走进田间地头,察看玉米植株、长势、抗性。
据湟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李长春介绍,海子沟乡基本全是干旱山地,缺水严重。共种植玉米多亩,从年开始,其中2/3山地是地膜覆盖种植。年开始用地膜种植早熟型玉米,试种过的品种很多,当地种植的“利合16号”已经成功种植了3年。年粮用玉米种植产量达到多吨。“这种玉米品种水分较多,糖分也足,不但能生吃,玉米皮和芯棒可以粉碎成饲料,做牲畜的饲料。”李长春介绍着,“没有传统玉米的生涩味,跟我们以前煮熟的玉米味道一样。”
省级转化基地科技人员、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王春兰现场建议:“根据当地的销量优势,种植玉米的品种可以转换成糯玉米或者水果玉米。此外,根据民和经验,建议可以用白膜种植玉米提高地表的温度,虽然黑膜除草效果好但温度不高,高海拔地区生长更需温度,再者错开生育期种植,或者起垄种植,更能适应市场需求量……”
在青海大学农牧学院省麦类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专家、玉米功能室研究员贺晨邦看来,根据目前海子沟乡种植食用玉米的长势情况,明年可以试种其他新品种,在收籽粒的同时还可以青贮饲草……
就像是一堂现场科技培训课,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种植心得,探讨鲜食玉米的发展市场。
在湟源县大华镇池汉村的一片百亩优质高产青贮饲用玉米种植示范基地,省农科院把科技培训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实地指导玉米种植。专家们就青贮玉米新品种的选择、新技术的应用、高产施肥及病虫害发生防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详细讲解,观摩和交流。
“这是‘中国中玉号’,在乳熟末期至腊熟初期收割可做青贮饲料,青贮产量高达吨/公顷以上,糖份和粗蛋白质含量非常的高,淀粉含量大约35%左右。”玉米功能室研究员贺晨邦仔细查看着玉米的株型,介绍着青贮饲用玉米品种。
“全膜玉米的种植,生产了大量的秸秆,每亩地的鲜秸秆产量达到4到5吨,可以满足3到5只羊或一头牛一年的青饲料,一头牛或3到5只羊一年产生的有机肥料是3到5立方米,可以供两到三亩地的肥料使用。全膜玉米的种植,带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着畜牧业的发展。”青海大学教授、省麦类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专家田丰,详细讲解着全膜玉米栽培技术的成效。
湟源县申中云伟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富伟对这些年庄稼地的变化深有感触,“我们的家庭农场开始种植全膜玉米后,产量更是翻倍增长,收益明显增加。现在每亩全膜玉米能收多公斤。青贮玉米收购价约元-元一吨,一轮青贮玉米种植地一亩地的纯收入约元。一年下来纯收入5—8万块钱有哩!有了专家们的科学指导和新品种的试种,提高了玉米的品质,也提高了产量,对我们庄稼人帮助大啊!”
“通过培训,一方面让种植大户懂得科学种植是提高玉米产量根本;另一方面以这种田间培训的方式加强了种植大户与专家、技术员的有效互动,让种植者更好地融入学习培训中,提高培训的效果。”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王春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