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主动仗下好防灾减

2022/11/9 来源:不详

---西宁市年防灾减灾工作亮点纷呈

西宁市应急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和体系、落实责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在信息化建设上增投入,在地质灾害隐患治理上强力度,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上求实效,着力强化灾害监测预警,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做好重大灾害救灾救助,积极开展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致力于灾害应对准备和应急处置,十项举措脉络清晰、环环相扣,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亮点纷呈。

理顺体制机制,构建“防”与“救”的责任链条。围绕当前应急管理工作任务,从中查找应急管理工作差距,补齐短板,通过机构改革职责职能的融合,市减灾委办公室理清各成员单位在自然灾害防治的统与分、防与救的关系和职责分工。目前,市减灾委成员单位共43家,市减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统筹协调、协作会商、调度指挥防灾减灾各项工作,各成员单位通力配合,全力做好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研判和应急处置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创新三项机制,增强综合监测预警信息服务。充分做好部门预防和应急救援的有效衔接,制定了《西宁市自然灾害灾情会商及发布制度》和《西宁市减灾委成员单位联络员工作制度》及《自然灾害灾情信息报送考评通报制度》。在汛期、森林防灭火期等重点时段,会同市气象、自然资源、水务、林草、农业农村、交通运输、地震等涉灾部门采取书面、会议、灾害现场召集等方式,开展定期或不定期会商,加强对气候变化趋势引发诱发自然灾害风险因素的预测预判,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影响范围、损失和影响等开展综合研判评估,形成监测预警形势分析报告,呈报市委、市政府、区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和减灾委成员单位,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不断压实部门防范责任,受到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好评。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开展全国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坚持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推进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提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截止目前全市33个社区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年,市减灾委全面强化组织机构建设,细化综合减灾工作责任,完善预防体系,织牢防灾减灾责任网。由市减灾委办公室牵头,联合市地震局、气象局督促各县区应急局加强对拟创建社区的工作指导,各县区、乡镇(街道)以及各社区严格落实省减灾委做好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要求和“一岗双责、党政同责”要求,明确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全市1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社区在初审阶段严格按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和“基层申报、市级推荐、省级审核、国家批准”的程序进行,通过省市督导检查综合评定,筛选出大通县景阳社区等7个社区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申报单位。

强化隐患排查,排危除险保安全。制定印发了《西宁市减灾委办公室关于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针对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各涉灾部门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具体细化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要求梳理、修改和完善地质灾害隐患台帐,查明地质灾害险情成灾发生原因、发展趋势、影响范围等情况,对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提出防治措施建议,并确定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灾措施。截止目前,全市排查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处,其中,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82处,并制作了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全市共实施地质灾害临时除险治理36处,投入资金.万元。

持续推进农房保险,创新机制惠及民生。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减灾救灾中的作用,切实保障农村受灾群众灾后住房重建能力,制定了《西宁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农村住房保险工作方案》,按照“政府引导、自主自愿、稳妥推进”的原则,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出资为全省农户提供保险金额3万元的基本农房灾害保险,鼓励一般农户和“四类对象”(农村低保户、特困供养家庭、享受国家抚恤和生活补助的优抚对象、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自觉缴费参保,然后由“一卡通”或现金形式给农户返还政府补贴资金。年下拨西宁市农房保险补助资金万元。全市符合投保条件的农户21万户(需承保的一般农。户户,四类对象户)。截至目前,全市承保农户户(一般农户户,四类对象户),参保率45%。保险公司理赔案件件,赔偿农户经济损失.42元,等赔户,对灾后恢复重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风险转移作用。

做好冬春救助,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为切实保障全市受灾群众冬春期间基本生活,年元月,按照“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区累计向38个乡镇个村户人共发放冬春自然灾害补助资金万元,县(区)财政配套冬春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万元,共计万元。其中,大通县向17个乡镇个村户人发放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44万元,县财政配套冬春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万元,共计.44万元;湟源县向9个乡镇84村户人发放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55万元;湟中区向12乡镇个村户人发放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01万元。

突出以练代战,减灾救灾演练“动真格”。我市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自然灾害防治任务艰巨。市应急局坚持“逼近实战、演出实效”的原则,采用“场景视频+桌面推演”的手段,开展了地震桌面推演、地质灾害、抗洪抢险、大型城市综合体火灾事故应急演练等系列防灾减灾救灾演练,保障全市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体系和救援力量“平时绷紧弦,战时拉得出、用得上”。年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桌面推演、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城市大型综合体防火综合演练、防汛应急演练、危化演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员核算检测应急演练共16场次,检阅了面对各类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时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协调联动,统一指挥调度,群众转移避让、疏散人员、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进一步提高地震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防火应急处置能力,磨合了各部门、各工作组之间应急响应、灾情研判、应急处置、工作部署等指挥协调机制,熟练了各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相关要求。

突出优化提升,创新构建灾情管理体系。灾害信息员是队伍是构建全市灾情报告系统的重要力量,承担着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灾情统计报送、评估核查,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生活救助等工作。年市应急局加强县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灾害信息员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完成了全市灾害信息员数据库的录入工作。目前,全市有灾害信息员名。针对机构改革后灾害信息员“新兵”人数较多、对理论政策不熟悉、系统操作不熟练等问题,及时举办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和自然灾害统计调查业务培训,培训范围除五区两县、城区镇办灾害信息员外,扩大培训范围,将市级22家涉部门灾情统计人员纳入培训计划内。培训内容为新修订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制度》中的灾情指标、灾情报送主体、统计对象、统计方式、报送要求和手机报灾APP实操等灾情统计全业务链条以及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处理等,为全市灾情统计、排查隐患、救助群众、监测预警有力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突出宣传引导,全面形成防灾减灾共识。减灾委办公室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安全生产咨询日”“世界气象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活动,因地制宜开展举办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今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期间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行业特点,依托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