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花开正当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2023/1/12 来源:不详

北京湿疹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a_9158974.html

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公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名单中,西宁市湟源县——用排灯讲述丹噶尔故事案例榜上有名。湟源县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湟源排灯为依托,着力打造湟源排灯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赋予文化旅游内核,这个案例的成功上榜说明非遗在文化旅游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西宁市多年来高度重视非遗工作,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的重要实践成果。

湟源排灯。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供图

近年来,在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西宁市非遗中心坚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系统性保护、依法科学保护、守正创新作为基本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从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非遗项目保护,逐步健全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传承能力建设持续推进等方面,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非遗调查、调研、记录、建档和研究。摸清非遗家底是非遗保护的起点。西宁市通过深入基层的调研,了解非遗项目发展传承利用情况,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近几年,多次深入五区两县调研各级非遗项目发展情况,并与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座谈,共同探讨如何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非遗项目,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健全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西宁市非遗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出台了《西宁市非遗保护办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考核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政策,不断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目前,西宁市共有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30项、市级项目74项、区县级项目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5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1人、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人。上述项目和传承人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10个门类,在本市五区二县均有分布。

传承能力建设持续推进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是传承实践活动的核心。近年来,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不断提高西宁市传承人的传承能力,累计举办培训班18期,培训学员余人。湟源排灯等4个项目纳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湟中陈家滩木雕等10个项目列入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加强非遗整体性保护。在整体性保护方面,加大力度推进省级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试验区设立。年,在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公服科及规建科的全力筹备组织下,我们积极开展“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工作,组建项目申报小组,及时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申报大纲,填补西宁市没有区域整体性保护试验区的空白。进一步推进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传统工艺类非遗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联,具有带动城乡就业,促进脱贫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特殊优势。西宁市以传统美术、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设立了以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为代表的13个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市级非遗工坊,帮助本地区人群学习传统技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提高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不断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传播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措施。西宁市非遗中心成立以后先后出版发行了《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拍摄完成20集非遗系列专题片《西宁非遗》,并出版《城之印记》《西宁玻璃画》等非遗系列丛书,实现了非遗影像资料还原与再现中的传承与保护。在支持各级传承人开展传习授徒工作的同时,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多角度地开展传播活动,利用重大节庆和活动举办线下非遗展览,线上的非遗购物、走出去办展览等多方面宣传展示非遗。非遗宣传、传播和普及不断加强,非遗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人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9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