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为墨执青笔描绘生态新图景
2024/11/28 来源:不详力克宁补骨脂白斑抑菌液 http://www.bdfmall.com/m/俯瞰湟源县城。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本报记者倪晓颖通讯员湟源组在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有一座被赋予“茶马商都”美称的文化古城——西宁市湟源县,这里既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之一,也是我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县区。近年来,湟源县大力推进以环保、林草、现代农牧、生态旅游等为主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现“生态、人文、效益、景观”协调发展,将一幅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画卷铺展在河湟大地。生态“底色”鲜明县城东郊有一处湿地公园,建于一片狭长的低洼地上,路边一排整齐的白杨树将公园与公路隔开。深秋时分,清澈的湖水静静地倒映着蓝天白云和亭台楼阁,别有一番韵味。其实,这座公园是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项目,也是湟源县实施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持续深入,湟源县生态环境治理不断取得新成绩,执法能力也大幅提升。完成三北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2.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7.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生活垃圾清运覆盖率、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3%、%、93.38%,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审;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水体功能,“大西宁”西部生态屏障和湟源生态保护能力逐步提升。在开展保护水资源、截污纳管、工业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排放口整治、生态环境修复“六大工程”中,湟源县重点工业企业先后淘汰23台铁合金矿热炉和两座水泥机立窑、1座回转窑、6座砖瓦窑等落后产能项目,并加大对窑炉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改进废弃资源、废物、工业残料回收再利用技术。同时,推进施工工地、县城街道扬尘污染控制、煤烟尘污染治理、工业企业污染整治等工作,全县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9%。致富“旋律”悠扬而今,在湟源县东峡乡石崖庄村沿着绿道跑步、散步的村民络绎不绝。“我们村河道自西向东大约有3公里长,几乎每天我都会来转转,看到有垃圾就随手收拾掉。”石崖庄村河长马录说,村党支部制定了《东峡乡河道“河长制”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村级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了人人有责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石崖庄村深入挖掘生态优势打造乡村特色产业,马录说:“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动员能人回乡创业,以村民入股分红等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筹资70万元打造精品‘河滩经济’,截至目前营业额达16万元左右,就近就地解决劳务岗位10余人,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村民致富。”在湟源县发掘生态优势资源打造乡村特色产业的不止石崖村,宗家沟、丹噶尔古城、日月山、大黑沟……这些风景胜地,让曾经“藏在深闺不知处”的一个个小山村变成了网红旅游打卡地。和平乡白水村村民韩大明说起乡村旅游满面笑容:“我们村生态环境好,往年来浪的人就多,今年还在自媒体上红起来,村民抢着张罗生意,节假日不提前预定都没位子,农家的火烤馍馍、牦牛酸奶供不应求,不少人在家门口挣上了钱呢。”今年,和平乡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着力打造“保护与开发齐头并进、生态与文化珠联璧合”的精品浪河滩经济,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同时,该乡还组建了浪河滩经济带红色管理站,监督管理各野炊点及野炊散户,加强白水河沿线河道、草地等区域生态环境管护,通过与经营者签订环保承诺书实现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门前三包”,逐渐形成全乡干部群众共同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村庄更美、产业更旺、群众更富。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湟源县已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万元。乡村“画风”净美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清晨,漫步在波航乡南岔村的乡间田野,行行树木掩映村庄、一户户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巷道整洁美观……美丽宜居、一步一景的乡村新画卷在眼前铺展。“我们村自从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环境好了、庭院美了,每天都充满精气神……”说起村容村貌的变化,村民谢金莲打开了话匣子。为将人居环境整治向纵深推进,南岔村成立“党支部+党员+网格员+群众”的整治队伍,村党支部书记全面负责全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党员干部挂牌亮相,网格员积极作为,群众全程参与,将每周五定为“爱卫日”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同时,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与农户共同签订份责任书,村“两委”不定期对村中各户门前卫生、乱堆乱放等情况进行检查,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实现压力下传、责任到户。“我们要把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观念根植在大家的意识里,让文明乡风吹进村民心田。”村网格员张海福说,在日常生活中,网格员们利用宣传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