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志丨雪域云端唱弦曲

2024/12/18 来源:不详

青海越弦,又名“越调”“越背调”“背调”,是青海平弦的“姊妹”艺术,是青海省的传统曲艺之一。青海越弦唱腔丰富,曲词通俗上口,曲调优美动人,流畅舒展,刚柔并济,具有多样的表现力,叙事抒情兼擅。代表曲目有《小姑贤》《烙碗记》《秋莲拾柴》等。青海越弦主要流行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集中在河湟谷地的西宁及其所属的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等地。年6月7日,青海省西宁市申报的“青海越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海越弦是由陕西华县形成的东路“曲子”,约在清代中期传入青海,距今有多年的历史。在青海越弦曲种的形成传播中,与两位早期艺人有着密切关系。郭福堂,青海人,家居西宁二十里铺村,他曾倾其家资前往陕西马大辫子门下学艺,归乡后收徒传艺,使青海越弦广为流传;张海成,陕西人,迁来西宁南川安家落户,除务农外,也收徒传艺。因两位艺人师承、个性和演唱题材的差异,形成了南川、北川两个流派,北川派风格比较铿锵刚直,南川派比较委婉柔和,两艺人对青海越弦的发展、传播起了很大的奠基和推广作用。青海越弦的演唱主要流行在民间,其演唱活动属业余性和自娱性,所以只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无明确的章程。组织形式随便,主要按居住地区组合,无固定班社。演唱分自娱和邀请两种,自娱性的演唱一般是由爱好者相约,或庭院炕头,或林园庙会,或茶园山庄相聚演唱;邀请性的演唱,主要是应邀到红白喜丧、字号开业、盖房迁居、生子祝寿等场合演唱助兴,各种场合都有其相应的惯用唱段。唱词中一部分是七字句为基础的,上下对句或一、二、四句押韵的四句式;一部分是十字句为基础的上下句子;也有一部分是七字、十字均能演唱的。越弦唱词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分对称句式和长短句式两种。对称句式有二、二、三结构的七字句和三、三、四结构的十字句。青海越弦段子一般按曲调要求的格律写成,合辙押韵,语言通俗生动,近如口语,没有咬文嚼字、冷僻酸涩的痕迹,具有民间文学语言特征。青海越弦的传统曲目,大部分是随着陕西曲子一起传入的,自创的曲目不多。传入的这些曲目相当丰富,历史题材的有《伯牙抚琴》、《杀狗劝妻》等;涉及演绎系列的有《黄河阵》、《桃园结义》等;跟水浒有关的《拳打镇关西》、《访朋》等;还有一些生活故事的,如《亲家母打架》等;也有一些戏曲曲目,如《花亭相会》、《彦贵卖水》、《张连卖布》等。青海越弦是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当地居民价值观、生活观及民风民俗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重要的民间艺术遗产,它又具有音乐学、曲词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为中原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传播和青海民族的迁徙演化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7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