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陵,高扬在江源大地的一面红色旗帜青

2022/9/24 来源:不详

小高陵的层层梯田。湟源县委党校供图

小高陵人开荒治山时的场景。湟源县委组织部供图

小高陵人逢山开路。湟源县委组织部供图

湟源峡内,药水河畔。有一道风景,层层梯田连九霄;有一首歌,曾唱遍日月山下,湟水河畔;有一座精神丰碑,伫立于高原大地,激励着代代青海人。

小高陵这三个字已不仅仅指代一个地名,更代表着湟源地区诞生的一部红色党史,是一种从中孕育出的精神象征。这股精神源自“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源自高原儿女对自然的敬畏,源自一代代党员干部勇于开拓进取的胆识,源自世世代代村民团结一心的心境。

如今,小高陵村的面貌早已今非昔比,但代代传承的小高陵精神却依旧闪耀在这片大地上。

治山水,荒山秃岭换新貌

“青海高原风光好,日月山下红旗飘。人如海、歌如潮,挥银镰、志气豪。劳动开创新天地,高山低头河改道,小高陵人民多奇志,荒山秃岭换新貌。”

这首《小高陵人民多奇志》是由上世纪70年代陕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科教片《治山造林保水土》中的主题曲。这首曲子,生动描写了当时小高陵人民治理荒山的壮丽场景,刻画出了小高陵人民誓要开创新天地的凌云壮志。即便过去了四十余年,这首曲子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精神内核,仍旧深深地镌刻在小高陵村每个人的心碑。

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高陵人并不会意识到他们的壮举将会为后世留下怎样的精神财富,当时的他们心中只要一个信念——要改变村庄贫穷落后、生态恶劣的面貌!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西宁市湟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是个山穷、地穷、人穷的“三穷”村落。

有村史记载,年解放前夕,全村79户人家,有20多户被迫外迁,30多户在年景不好时外出讨饭谋生。

为了改变这一困境,小高陵人民发出了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仅凭一双手豁出去大干一场,一定要让荒山变样,恶水让路。

没工具,自己造;没有道路,自己修;没有树苗,自己育。在首任村党总支书记陈世元的带领下,小高陵人逐渐摸索出了“先治坡面,后治沟壑,由上而下、由小到大”的整体山区治理方针。并在随后的六七年里,相继开展了大兴水利、广修梯田的大规模山区基本建设。

修梯田,劳动开创新天地

由于地处黄土高坡向青藏高原过渡带,高海拔、低气温、蒸发量大过降水量的实际,让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小高陵村庄稼广种薄收,全村余户千把口人过着“早上汤,晌午光,晚上空碗见月光”的日子。

为了能让全村人吃饱肚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小高陵人在继续治理山水的同时,开始摸索在适合的地方修筑梯田。

60年前的“尕队长”,后来担任过小高陵村第六任村党总支书记,如今已86岁高龄的李积福对当年的情形仍记忆犹新:“修梯田,一天至少干10个小时,十几个人手提肩扛一天能挖40多米。到了半夜,还要从家里把灰背到地里,给地里上肥……”

在开荒的这个过程中,小高陵本村的姑娘们自发组织了一支“铁姑娘队”。哪里苦大,哪里活重,她们就去哪里干,她们甚至喊出了“不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决不出嫁”的豪言壮语。

当时,村子里有个叫马玉林的回族老人,带领三个女儿参加“铁姑娘队”,整整修了10年地。为了修地,马玉林耽误了给女儿说婆家的时间,三个女儿出嫁时都已是二十五六岁的大龄姑娘。

当时16岁的马菊芳也自愿报名加入“铁姑娘队”,是8位女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经夜深等社员们睡沉了,8位姑娘打起精神悄悄出门,摸黑把麦捆背到打麦场,小小的个头窄窄的肩,一扛就是近百斤,还是义务劳动,不计工分。

在小高陵人的不懈努力下,曾经跑水、跑肥、跑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田、保肥的“三保田”。亩产从原来的一百公斤翻了三番,有些地,产量甚至达到五百多公斤。

善创新,敢为人先促发展

年,时任生产大队队长的李积福,前往北京参加全国先进单位和全国劳动模范授奖仪式并受到表彰。他对于村子今后的发展有了新的想法——“城建热潮蓄势待发,咱为啥不乘势办个砖厂呢?”

年,小高陵砖厂建成随后几年,李积福从零起步、从头开始,砖厂也逐步发展,扭亏为盈。

年,时任小高陵村党总支书记的李积福鼓励群众大胆闯市场、脱贫致富。村民李忠林有在村口国道旁开排骨面馆的想法,但苦于没有资金。李积福听说后,二话没说就把家里存放的元钱借给了他,李忠林家由此开起了排骨面馆,生意日渐火爆并迅速致富,周围人受到鼓舞纷纷效仿李忠林开起了排骨面馆,如今小高陵集镇有80多家各色餐馆,闻名遐迩,成为国道马路经济一道亮丽的风景。

年,李积福又利用药水峡的花岗岩资源,在小高陵建起了花岗岩厂。经过几年的打拼,到年,厂里已经开发出十多个石材品牌。

跨入新世纪,小高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党群小组帮贫致富活动,勇挑新农村建设重担,在全县率先建起新农村样板。如今,按照“红色教育、绿色发展”的思路,小高陵所打造的“党建+红色教育+扶贫+旅游”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已成为了小高陵新的发展支柱。

回顾小高陵的创业史,他们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实现了小高陵发展的飞跃。

重传承,永葆精神不褪色

小高陵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是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有一支心里总是装着党、装着国家、装着群众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

不管是在湟源县城里的小高陵精神展览馆,还是小高陵村里的小高陵精神传承馆,都有一面悬挂着从年至0年间担任过小高陵村党总支书记的陈世元、王生珍、颜生贵、陈发基、朗卓玛、李积福六人群像墙。他们六人就如同小高陵人的精神图腾,像接力棒交接一样传承着小高陵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优良传统。

小高陵村第二任党总支书记王生珍善于为群众办实事,干群关系十分和谐,他的很多事迹至今仍被群众津津乐道。

王生珍在任时,他把周边区域的牛羊便宜购入,进行饲养后屠宰运至西宁进行买卖贸易,再用肉交换大量日常生活用品然后平价销售给小高陵群众,解决了群众日常生活用品短缺问题。

第三任书记颜生贵是一个不爱说话,只知道苦干、实干的人。在后阳坡挖坑栽树中,他每天抢先,每天挖50个大坑,栽树株,整整干了18个小时,之后昏睡在潮湿的土地上。

小高陵村能有如此巨变,最重要的原因是打造了一支“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优秀党支部书记队伍。他们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一任接一任的始终保持实干精神。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批好的带头人,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得到了充分发挥。

回顾历史,小高陵人曾经在艰苦的条件下,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奉献书写了治山治水、改变家乡面貌的动人乐章。小高陵精神在他们的感人事迹中得以形成、传承和升华。今天,小高陵村留给人们“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精神仍在延续,它依然像一首催人奋进的时代进行曲,始终激励着人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干劲继续奋勇前进。

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在小高陵村“两委”办公楼内的会议室里,三面墙上摆满了荣誉奖状。这些奖状有的已经褪色发黄,有的字迹已经斑驳脱落,但它们并没有因此失去光芒。“这些过往的荣誉摆在这里,不是炫耀,而是要让我们时刻牢记父辈们传承下来的精神。”就如现任小高陵村党总支书记李明海说的那样,无论何时这里的荣誉对代代小高陵人而言都是一种鞭策,时刻激励着他们不忘初心,将“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小高陵精神薪火相传。

如今通往小高陵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那条0米的徒步道路,就是当年治理荒山时,老一辈小高陵人一铁锹一锄头硬生生开出的一条山路。虽然这条道路比从前平整了很多,但当你走在这条道路上,会不经意地找寻前人的足迹,用双脚去追赶时光里老一辈人伟岸的身影。当你终于站在山顶,眼前的景象只能任凭你去感叹——感叹前人为你踏平了登高的道路,感叹父辈为你开辟出俯览山川的秀美风景。这一刻,我们才明白,前人的背影早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早已渗进了这山里的每一寸土地,任凭后人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汲取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乘着绿色发展的东风,借着前人改造山水留下的道道梯田,葱葱密林,代代相传的红色精神,小高陵人再一次践行“敢为人先”的精神,让红色旅游成为了这里新的发展动力。村子的发展不仅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小高陵精神也愈发广为流传。(郑思哲)

作者:郑思哲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