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工作参考青海贯彻补奖政策,促进草原畜
2022/10/11 来源:不详近年来,青海省依托“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和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简称“补奖政策”)激励,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通过创新生产方式、完善体制机制,促进了牧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发展,全省共落实天然草原禁牧2.45亿亩,草畜平衡2.29亿亩,有力推进了传统草牧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今日工作参考栏目为您带来,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为激励,青海省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实现生态改善、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经验。
好政策调动农民种草积极性
地处青海东部农区与西部牧区结合部的湟源县,是典型的半农半牧交错区。湟源县自年开始实施第一轮草原补奖政策,每亩草原每年草畜平衡奖励1.5元,年实施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时,标准提高到2.5元。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放补奖资金.6万元,惠及农牧户户。
补奖政策极大调动了当地农牧民种草的积极性。在湟源县哈城村,过去发展畜牧业缺少草料,但是村民宁愿撂荒土地去打工,也不愿意费劲去种草。国家实施补奖政策后,村委会响应县上的号召动员大伙种草养畜。现如今,村民种植的饲草不仅能满足自家养殖的需求,还能外销。
好政策调动农民种草积极性。有村民也建议,补奖政策不一定要给钱,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好种子,可以将补奖政策中种草资金统一采购成良种发给农民。
以草定畜,生态好了,牧民收入也高了
刚察县宁夏村,海拔多米。全村93户牧民,有21万亩草场。过去全村草原超载、植被退化、经营粗放、牧业生产效益低、群众收入低。从年开始,特别是国家施行补奖政策以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开始尝试以草定畜,首要任务是保护草原生态。
据了解,宁夏村以前每家每户都养多只羊,可是草原过载,基础设施差,无暖棚,导致羊的成活率低、出栏率也低,所以牧民收入少,人均年收入才多元。
以草定畜后减少了羊的饲养量,一只羊从3.5亩草原调整到5—6亩。以前养只羊,每年只能出栏只羔羊,现在只养头羊,能繁母畜比率提高到75%以上,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每年能出栏只羔羊。养殖量少了,草原生态明显好转,收入反而增多了。牧民不仅发展起人工饲草基地,政府还给牧民提供暖棚、围栏等设施,加上高效养殖培训,现在全村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
补奖惠及到人,实现种养结合、草畜联动
成立于年的海珍种植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5个人合作入社,经过短短几年时间迅速发展到饲草基地0亩、合作社员80户的规模,正是看准了国家补奖政策和青海省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时机。
西宁市富农草业生物公司去年通过土地流转和订单种植,建起了万亩饲草种子繁育基地,眼下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公司积极在良种引进繁育上下功夫,先后引进白燕7号、青海、青甜1号、牧王燕麦、草原饲用豌豆、中原单32青贮玉米等新品种,打破传统单一品种格局。同时,依托已建成的10万吨饲料生产线和3万吨储备的饲草产业园,发展牦牛养殖搞农牧循环发展,一方面加大饲草消化,另一方面粪污经过处理用于饲草种植。
据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畜牧行业部门统计,去年全省人工种植饲草总面积为.67万亩,其中多年生饲草以披碱草、紫花苜蓿、老芒麦为主,面积达.92万亩,占饲草种植总面积的78.54%,一年生饲草种植多以燕麦、黑麦、箭舌豌豆、青饲玉米等,面积为.75万亩。
青海省自年起,在全省实施了五年为一个周期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涉及全省草原牧区6州2市42个县(市、区、行委)的21.54万牧户、79.97万牧民。十年间,国家累计下达青海省补奖资金亿元,全部通过“一卡通”的方式%核发到户。青海省通过对部分天然草原的禁牧和对草原实施草畜平衡管理,全省天然草原基本达到草畜平衡。目前种养结合、草畜联动为主的循环畜牧业绿色发展模式基本确立,群众调整种植与养殖互动为主的种养结构积极性高涨。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冯建伟
设计:崔鹏家
责编:裴逊琦
监制:王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