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秀明老王的迷茫
2022/6/6 来源:不详北京湿疹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89789.html
年第10期(总第期)
丹噶尔文学苑主旨:
促进湟源和各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介绍湟源和各地悠久历史文化;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形式反映湟源和各地自然风貌、人文风俗、历史景观。
老王,名叫王喜成,在家排行第三,今年六十五岁,老牌高中生,在村子里担任过大队会计,人缘挺好,是个老好人。可是家里接连发生的两件事,使他怎么也想不通,明明是一家人当初商量好了,明明是自己为了给小儿子能娶到媳妇自己才狠下心来同意了老婆和儿子的请求,明明是自己经过反复思量,觉得老婆和孩子们说得也有道理,才答应了搬迁到县城,尽管是租房子住,也比住在这脑山地区好些,毕竟住在县城里,生活上、交通上方便的多,给小儿子介绍对象也活泛些,可是想想自从搬到县城,不过只有两年的时光,接二连三的家庭变故使他的认知能力无法接受,更是他无法理解。看着自己一个人把眼前这个十分依赖他的孙子拉扯到五岁,听到他失踪多年的老婆回来了的消息,他的内心深处感到了从没有过的刺痛,不禁老泪纵横,他无声的哭了,整个人都颤抖起来,往事还的从九年前说起……
九年前,他们住在农村,虽然农村生活不算富足,但也过得安心踏实。他和老婆都是肯吃苦的人,即使他老婆平时喜欢打扮,经常也埋怨他没有什么手艺,也没有本事让她像村子有本事的人那样在县城买了楼房,让全家人住进城里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埋怨归埋怨,说归说,老婆还是照样跟他一起撑着这个家,家里里里外外的事她还是上心的做着。每当听到老婆的埋怨话,老王也只是朝着自己的老婆憨憨的笑笑,没放在心上。每天从石场干完活回来,尽管自己腰酸背痛,两腿僵硬,两条胳膊有点发麻,但他还是心疼自己的老婆,也顾不上休息就上前帮老婆干起家务活来。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平淡淡的生活不经意间过去了,原本希望两个儿子好好读书,考个大学,光宗耀祖,可谁承想两个儿子对读书就是不上心,不说考大学,就连高中都没考上。没办法,孩子大了由不得父母,两个儿子都出去打工了。值得让他欣慰的是两个儿子到外面打工都很踏实,挣到的钱回家后都交给了他们的妈妈,没几年时间,他们翻修了房子,家里就添置了一些时尚的家居,与城里人的差距也不大了,一家人满心欢喜的盘算着美好的日子。老两口托人给大儿子说了一门亲,全家人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把媳妇娶回了家,虽然向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借了不少的钱,但儿子的婚姻大事总算尘埃落定了,老王心里的负担减轻了不少,他想现在谁家娶媳妇不借钱的?只要娶来的媳妇像个人,好好跟儿子过日子,借的钱全家人努力赚钱,一两年就还上了,这样一想,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第二年,儿媳妇生了个大胖孙子,可把老王乐坏了,从石场回来就抱起五六个月大的孙子,看着胖乎乎,绵软的像丝绸一样的小脸蛋,就情不自禁地在孙子的脸蛋上亲上一口,满脸欢喜的跟孙子絮叨开来:今天宝宝乖不乖,想爷爷了没……顿时浑身的疲乏消除了一大半,自从有了孙子,老王一回家就跟孙子黏在一起,很少帮老婆干家务活了,家务活由儿媳妇和婆婆一起做。就这样舒心的日子过了两年,孙子满巷道跑了,娶媳妇借的钱全部还完了,两个儿子也买了一辆车在外面拉货,还有了点余钱。老两口又开始托人给小儿子提亲,一连提了好几个,结果都因为他们家住在农村,还在脑山,在县城又没买房,都没说成。这下可把老王急坏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老王想不明白,如今的姑娘为什么都要到县城里去,住到县城,没有工作,不种庄稼吃什么?在农村最起码吃的面,蔬菜,喝的水都不用花钱去买,还都是绿色食品呢。唉……老王一闲下来,就不由得唉声叹气,人岁数大了,一旦心里有了事,尤其是孩子的婚姻大事,就是一家人的头等大事,老王失眠了……
趁着过春节的机会,两个儿子也在,老王就把小儿子的婚姻大事提到全家人的历史日程上来了,让全家人想办法。最后,孩子们提议干脆在县城先租个房子,一来过两年孙子也可以在县城上幼儿园了。二来给小儿子说媳妇也有了一个家在县城的条件,这个提议,他老婆立马举手表示赞同,她心心念念盼着住到县城,穿上时髦的衣服,享受享受城里人的生活,可老王犹豫不决,他一直认为,自己从小到大都在农村生活,种庄稼他是能手,而且在家门口的石场里常年砸石头也能解决家里日常生活的开支,两个儿子在外面拉货,打工挣的也可以,何必去县城活受罪!离开农村到县城生活,买根葱,喝口水都要花钱。去了县城以后干啥呀,自己除了种庄稼,砸石头,还会干啥呢?但是,他想到小儿子的婚姻大事,孙子的上学问题,最后还是少数服从多数,同意住到县城去。全家人的意见统一了,两个儿子过完正月十五就到县城找房子,因为天气转暖他们又出外打工了,走之前必须找到房子,把家安顿好了他们才能放心出去打工。
心里有了明确的目的,两个儿子很快就在县城找到了合适的房子,位置不错,医院都近,不过是平房,平房租金比楼房便宜,这样几年下来也节省不少钱,他们决定再打上几年工,就在县城买两套楼房。老两口听着孩子们的打算,仿佛也看到了往后余生的美好生活,为了早点给小儿子说到媳妇,更为了早点在县城住上自己的房子,老王就托人找关系在离县城五六公里的一个工厂去打工,虽然是干苦力的活,但他不怕吃苦,他明白自己这个年龄能找到这个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了,比他年龄小几岁的人找不到工作的人很多,更何况这个工作一个月能挣四千多块钱,比起家门口在石场累死累活最好的一个月挣两千多点,有时才领七八百块钱,吃的苦不比这个厂的少,石场干活的人大多数的胳膊肘都僵硬了,有的人的胳膊还不能伸曲,两条腿走路不是一瘸一拐就是僵硬不灵活,严重影响了生活起居。现在看到自己的收入,他才真切的感受到了搬来县城还是搬对了,他在村子里的石场干活时,和村里大多数上了岁数的人一样,经年累月不曾出去挣过钱,把眼界局限在眼前的这点蝇头小利上,结果耽误了挣钱不说,还把身体损坏了!
两个儿子出门打工拉货了,老王骑上儿子以前骑的摩托车到工厂去上班,留下老婆在家看孙子,儿媳妇也到饭馆打工去了,这样一家六口人,四个人都能挣钱了,老王发现买菜买葱,喝水的钱比起多一个人打工挣钱还是划算,所以以前的那些担心和烦恼也慢慢褪去,只剩下赶紧给小儿子说门亲事,才是当务之急。
老王到工厂打工,接触的人也多了,托人说媒也活泛了许多,加上他为人诚实,处世本分,尽人意,只要谁家有个适时出嫁的姑娘他的同事就介绍给老王的儿子,不到一年就给小儿子说了一门亲,全家人又同心协力地凑钱,借钱给小儿子娶了媳妇,这下老王的心事总算放下来了。很快小媳妇也在一家化妆品的店铺里打工去了,可几个月下来两个儿媳时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弄得眼红脖子粗,互相给脸色看,老王把这些看在眼里,一想两个儿子都娶妻成家了,老大两口也该过自己的生活了,总不能一直这样住在一起过日子了,现在的孩子想法灵活,不像他们一样委曲求全,还是早点分家,让他们为自己的小家努力打拼的时候了,免得兄弟两个闹到不愉快了再分家,那样还伤了和气。
于是端午节时两个儿子回家,老王就把自己的想法趁一家人吃饭的时候说了出来。
“今天全家人都在,我有话要说,你们听完后,也说说你们的看法。”老王环视了大家一眼,平和的说。
“什么事?爸爸,你说吧。”老大说。
“你说吧,我们都听着呢。”老二说。
两个儿媳什么也没说,坐在沙发上互相看了一下,继续吃她们的饭。
“这几年,你们两个兄弟同心协力,互相帮衬,都娶了媳妇,你们的努力和辛苦,我跟你们的妈都看在眼里,心里清楚得很。从现在起,你们挣得钱自己拿着,老大的娃娃,眼看着上幼儿园了,挣上几年有了钱你们看着孩子上学比较方便的地方集资套房,我和你妈先替你们看着孩子,上幼儿园了我和你妈帮衬你们,替你们接送孩子,这点你们放心,上了小学我们就无能为力了。老二照常出去打工,老二媳妇也找到了工作,你们两个的工资你们自己存好,再加上我的工资,过个一两年我们也先交个首付,也买套楼房。至于老家的庄廓和房子,如果能占上搬迁款的政策,领了钱,分成三份,你们兄弟两个各一份,我和你妈一份,这就是我的想法,你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两个儿媳听了公公的话,各自看了看自己的男人,两个儿子都向自己的媳妇征求意见,她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说:同意!最后,老二媳妇绕着弯弯说明了,既然这样,老大要每月交孩子的生活费。老大也痛快的答应了。可老大媳妇的脸色阴沉下来个,不悦的说:“你计较孩子的生活费,可我两口子这几年挣的钱都用到这个大家庭里了,娶你的钱我们也一分不少的拿了出来……”“嫂子,你这话说的就不对了,大哥娶媳妇时,我老公也把挣得钱交了出来的,再说,谁家娶媳妇不花钱的……”老二媳妇不等老大媳妇说完,就接了上去。最后,决定老大两口子每月交给父母元的生活费,他们自己租房另过。
家总算是分好了,一家人的生活恢复了平静,除了老王的老婆在家看孙子,做饭以外,其他人都去挣钱了。老王寻思着两个儿子分家了,各自顾各自的家,往后的生活一定会比现在好,分家时的那点不愉快算不了什么,有的人家为分家兄弟之间打成了天仗,从此以后兄弟之间成了仇人的多了去了,自己家的这点事算不了什么,这样一想他的内心也慰藉了许多。他抬头望着天边远处一波比一波深的乌云,无奈而又深沉的低了低头,骑上摩托车朝工厂的方向奔去……他怎么也想不到一年之后接二连三发生的两件事向霹雳一样砸在他头上,使他差点一口气换不上了,去见阎王……
一年之后,老二媳妇也生了个儿子,不过比较瘦小,做月子时孩子总是哭个不停,每天晚上婆婆、儿媳、儿子三个人轮流地抱着孩子在儿媳的屋里转,弄得仨人都是一身的汗,老王每隔几天,天一黑就到大街小巷的电杆上,转角处去贴红纸黑字的小条子,上面写着:“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哭郎,走路的君子看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这是没办法的办法,病急了乱投医。听说孩子满月后会乖些,于是全家人盼着快点满月。可是满月后,孩子还是哭,婆婆一边抱着孙子满屋地转,一边不高兴的跟儿媳说:“这孩子这么瘦,主要还是怪你怀孕期间总是吃小吃,动不动到外面吃火锅,造成了孩子营养不良,这下好了,孩子哭得这么厉害,把全家人整得不安生。”这下好了,婆婆的话简直是太岁头上动了土,儿媳不依不饶的,大哭大闹,最后抱着孩子回了娘家。过了几天,亲家母打电话过来,骂女婿没心没肺,把媳妇孩子赶回娘家不闻不问,儿子听了有口难辩,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赶紧买了礼行,回丈母娘家连哄带拉地把媳妇请了回来。孩子刚满百岁,儿子总不能一直待在家里陪媳妇哄孩子,哄好媳妇告别父母出去挣钱了,儿子走后没几天,儿媳就出去在一家买化妆品的铺子里买化妆品了,把还在吃奶的孩子交给了婆婆,儿媳一天打扮的花枝招展,穿着超短裙,把嘴唇抹的艳红艳红的,婆婆看在眼里,气在心里,敢怒而不敢言,她也穿上了以前上街走亲戚时穿的衣服,但心里还是很不舒服,老王私底下劝老婆,现在的年轻人就这个样,我们忍忍吧,过几年她们想开了,就懂事了。老婆听了他的话,就不高兴了,说道:“一家人搬到县城,不是上班就是挣钱,挣了钱说是交给了家里,谁不知道他们都留了私房钱,随便进饭馆吃香的喝辣的,买时尚的衣服裙子,只有我,来到这里倒成了老妈子,佣人。”说着说着哭了起来。老王看看老婆,无奈的叹了口气,从口袋里掏出仅有的一张百元钞票给了她(这钞票装在衣服兜里好长一段时间了,他是防备厂里有个急用钱的事,以免丢脸),让她自己添点买件衣服穿。老婆这才停止了哭声。
过了几个月,儿媳的行为有点怪怪的,婆婆问她,她也只说没啥事。可是有天晚上儿媳没回家,第二天婆婆到化妆品店铺里找,同事们说她已经几天没来上班了,婆婆急忙给儿子打电话说明了情况,儿子请假回来,打媳妇电话无法接通,急忙到丈母娘家里去找,一进门丈母娘就骂了个狗血喷头,连骂带推的赶出了家门。儿子东找西寻,老王也能打听的都打听了个遍,结果毫无音讯!
大千世界,一家人不知道到哪里去找,手机电话无济于事,真是叫不醒装睡的,寻不见暗躲的。总不能为了寻人什么也不干了吧,生活还得继续。老王和儿子一边出去挣钱一边打听信息,老伴在家满怀委屈的带孩子,还不时的出去也买了两条裙子。可是老王怎么也没想到这平静的表象下面隐藏着一个足以让他窒息的炸弹,一桩未平一桩又起,两个月后老伴突然又不见了,丢下只有五六个月的孙子不见了踪影!这个消息是院舍的人听见孩子哭的厉害,进门不见老王老婆,打电话告诉老王的,老王接到电话,立马请假骑上摩托车风一样飞了回来,老王一进家门就朝衣柜走去,打开衣柜门一看,老婆的几件衣服不见了,放在盒子里的一万多块钱也不翼而飞了(这是两个儿子用来给车加油,更换零件时急用的备用金),这对老王来说,又是一个晴天霹雳,老王的耳朵里“嗡!”的一声,什么也听不到了,眼前一黑跌坐在地上,喘不上来气。院舍的大嫂看见急忙把老王的孙子往床上一放,过来把他扶起来,给他倒了杯水让他喝点,老王呆坐了半大天,这才像如梦初醒,推开递过来的杯子,马上打电话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两个儿子。
父子仨又是打电话,又是一番找寻,依旧杳无音讯!
他们呆坐在沙发上,谁也不出声,他们都想不明白:如今的女人到底怎么了?他们该怎么做才让她们踏实过日子?搬到县城不是为了娶媳妇过更好的日子吗?这到底是怎么了,怎么了呀?……心里的上百个疑问无人解答,只听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泣声,这哭声哭碎了老王的心!撕烂了老王的肝,使老王肝肠寸断……
从此,老王辞掉了工厂的工作,对老王来说这是一份难得的好工作,儿子在家陪了父亲和孩子一个月,不得不心痛的离家出去挣钱。
“一夜白了头”,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像磐石一样坚固,像泰山一样沉稳的老王一下子老了许多,头发白了,腰也不比以前那么直了,走起路来还有点瘸,他在家带起了孙子,既当爹又当娘,既当爷爷又当奶奶。他一个人躺在床上左思右想,始终想不明白他的生活为什么变成了这个样子,这是他不想要的生活,他的努力,他的宽容,他的迁就,换来了如此悲惨的命运,他不想,他也不甘!
大半年过去了,老婆,儿媳都杳无音讯,他也顾不上要脸了(老婆,儿媳离家出走,他觉得自己没脸见人),因为孙子闹着要出去玩,他抱着孙子出门坐在一群老人的堆里,东聊西聊,聊到了自己家的事,聊到了别人家的媳妇丢下孩子跟别的男人跑了,更有甚者一个老人孙子今年上初一了,他孙子的班里就有八九个孩子的母亲跟上别的男人跑了……聊着聊着,大家得出结论:计划生育使这些孩子养尊处优,干什么事自以为是,羡慕他人好生活,不见他人吃苦;撤销农村学校使孩子父母出门打工,把孩子的责任推给家里的老人和学校的老师,年轻人出门在外少了对家庭的责任,多了羡慕和虚荣,外面的花花世界蒙蔽了双眼,迷失了方向。
老王终于把孙子尿一把屎一把的拉扯到两岁,为了把老王从这个困窘里解救出来,他的朋友给他找了一个在小区看门的差事,提前说好只要不影响工作,可以带上孩子,于是,每天大清早街上就会看到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背着一个孩子行走在上班打工的路上……
就这样,老王艰难的拉扯着孙子,心里的苦和委屈只有他自己清楚,又过了两年,有一天他的大儿子打来电话,告诉他失踪多年的母亲回来了,就住在大儿子,他能不能接母亲回家。老王一听,四年前老婆失踪后留下的后遗症又复发了,老王两耳又是一阵“嗡!”,什么也听不见了,好半天,他才咬牙切齿的说了一声:“让她滚!”挂断电话,老王这才发现自己整个人像触电一样,抖个不停……
老王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了?也不明白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走上正轨……老王感到从没有过的迷茫……
生活原本是一杯水,贫乏与富足、权贵与卑微等等,都不过是人根据自己的心态和能力为生活添加的调味。有人喜欢苦中作乐,把它搅成一杯咖啡;有人喜欢把生活泡成茶,细品其中的甘香;也有人喜欢把别人喝剩的残茶当成自己的美味,喝得不亦乐乎!但是,生活的滋味只有品味的人自己清楚。
作者简介:
史秀明,网名:如意。青海湟源县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6年,喜欢文学,喜欢旅游,热爱大自然,是一个积极乐观,认真生活的女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