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暖气房,农村和城里一个样儿

2025/1/17 来源:不详

“快点进屋,屋里暖和,外面冷。”1月9日上午,湟中区甘河滩镇前跃村,村民窦旭贤热情招呼记者进屋。窦旭贤家干净整洁,屋内沙发、电视机、饮水机等一应俱全。记者看到墙上挂着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是21℃,与室外-10℃左右相比,室内温暖如春。实施农村清洁取暖试点示范建设项目,是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项民生工程。年以来,我市因地制宜、积极尝试,“宜电则电”“宜气则气”,部分农户告别了传统取暖方式,装上了空气能热风机,屋里不用再烧炕,院子里不用再堆煤,屋里屋外宽敞干净了。“用上电采暖,农村和城里一个样”1月9日,湟中区最低气温-11℃。9时许,记者来到甘河滩镇前跃村村民窦旭贤家。一进门眼镜上就罩满了雾气,温度计显示室温达21℃。“我们家用的是地暖,上午温度还没有那么高,等到下午家里能到23℃。”窦旭贤一边招呼记者,一边说道。厨房的电灶上正炖着肉,叠好的被子整整齐齐地放在床上,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屋子里更加明亮整洁……“以前我们农村人就眼热城里人家里暖和干净,现在我觉得我们和城里人也没啥区别,告别了‘烟熏火燎’,家里变得既暖和又干净,这个项目实话好。”说起“煤改电”,窦旭贤不由点赞说。以前一直靠烧煤过冬,墙壁会被熏黑,屋里也不暖和,天气特别冷的时候在家还得穿棉衣棉裤才行,搬煤倒灰弄得特别脏。自从用上了电采暖,屋里没有了煤烟味,现在清清爽爽睡一觉成了他最幸福的事。这个冬天,在前跃村像窦旭贤一样的村民比比皆是,该村户相继完成了“煤改电”。“安装前村民们将信将疑,安装后纷纷叫好。”前跃村村委书记窦增寿说。“煤改电”的好处写在村民们精打细算的账本上,也写在村民们灿烂幸福的笑脸上。窦增寿掰起手指,跟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每户取暖烧3吨至4吨煤,按当下煤价算要四五千元。‘煤改电’后,每天采暖费用约20元,大家过上了既省钱又清洁的生活。”湟中区住房和保障建设局村镇科科长李玉亮介绍,该区年冬季取暖热源侧清洁化改造“煤改电”项目在全区14个乡镇个村实施,户实施空气能热风机等供暖设备安装工作。“教室温暖了,娃娃们也不用闻煤烟味了”今年冬天,对于湟中区甘河滩镇拉沙学校的师生们来说格外温暖。虽然已经进入了“三九”天,但是宿舍里、教室里却暖意融融。“教室里有了暖气,上课一点都不觉得冷。”近日,记者来到拉沙中学时,校长李成珍对电采暖赞不绝口。为了帮助像拉沙学校这样的农村中小学校推广电采暖,湟中区住房和保障建设局上门了解学校改造意向,协助制定相应的改造方案。“原来学校用锅炉供暖的时候,每天光取暖费用达到元,而且一进学校就能闻到一股煤烟味,对环境和师生健康影响大。”李成珍说。电采暖后,学校的环境变化很大,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更加安全。“以前锅炉烧得煤炭多,但是教室里、宿舍里却总是热不起来。电采暖后,锅炉淘汰了,学校也不用聘请锅炉工,节约了很多的人力物力成本。”李成珍介绍,采用空气能热风机供热,可以对温度进行智能控制,温度可以调节,教室、宿舍全天保持恒温,更加节能环保。很多学生也感觉,现在的电暖气温度更舒适,晚上睡觉也不冷了。“更暖、更安全、更便宜。”这是李成珍最大的感受。他说,“煤改电”不仅暖了师生的心,而且让家长们更放心。“这个项目实在是好,从大的方面说,减少燃煤有助于我们生态环境的保护,从小的方面说,帮学校省了取暖费,省下来的钱我们可以用在教育教学上。”李成珍高兴地说。目前,湟中区已经完成了拉沙学校、新庄幼儿园、德慧智幼儿园、坡东幼儿园、河湾幼儿园、洛尔洞教学点和共和镇卫生院的冬季取暖热源侧清洁化改造“煤改电”项目,项目的推进获得了大家的好评。“煤改电”好处写在碧水蓝天上供暖方式的改变蓝了天空、暖了民心,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走进大通县东峡镇衙门庄村的吴占祥家,淡绿色的瓷砖贴满墙面,暖气整齐分布在房间中,原本摆放炉子的地方变得干净整洁,焕然一新。村委会副主任罗廷光告诉记者,现在全村已经有户完成了“煤改电”,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一头连着碧水蓝天。清洁取暖试点示范建设项目是未来3年西宁市清洁取暖“煤改电”项目和示范工程的“前站”。项目位于湟中区、大通县、湟源县农村地区,选取试点住户共户,其中分户式“煤改电”户,分布式“煤改电”72户。年至年,西宁市计划完成21.31万户热源侧清洁化改造,13.25万户用户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设5万平方米超低能耗建设和个林区管护房独立供暖示范项目,确保城区、县城、农村清洁取暖率达%,全市域内散煤基本清零,城区非节能且具有改造价值的建筑%完成节能改造。为了将这项民生工程办好办实,各县区和建设部门层层压实责任,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以赴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基础上加快项目进度。项目全部完成后,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提高我市空气质量,减少农村地区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为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今天,煤疙瘩换成了电能,火钳子换成了控制面板,土炕铺上了电热板,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告别一到冬季就囤煤、烧火炉的日子,迎来清洁环保的过冬方式。(记者师晓琼)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9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