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昆仑山是否真的存在

2023/8/7 来源:不详

北京的最好青春痘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60636.html
北京的最好青春痘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60636.html

昆仑神话是世界两大神话的主体神话,与希腊神话齐名。昆仑神话主要记载了人类从诞生到发展的重要历程,距今已有万年的历史,在中国古神话中象征着世界轴心和世外仙乡的处所,位于中原西北地区边缘。传说中的昆仑山,有城高一万一千里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其下有不能浮起羽毛的弱水,外围还有持续燃烧不灭的的炎火山。昆仑山是天帝下都,有开明兽守其城门。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由三足乌侍奉,其宫阙十分富丽壮观,有“阆风巅”、“天墉城”、“碧玉堂”、“琼华宫”、“紫翠丹房”、“悬圃宫”、“昆仑宫”,为真官仙灵之所宗。

周穆王访西王母于昆仑瑶池

昆仑是何意?

(混沌或浑沦)、旋转”之意,大多学者认为混沦是昆仑的古义,如《经典释文》:混,本又作昆;沦,本又作仑。《太玄经》:昆仑旁薄,幽。范望注:昆,浑也,仑,沦也,天之象也。旁薄,犹彭魄也,地之形也。幽,隐也。言天浑沦而包于地,地彭魄而在其中。《康熙字典》:又凡物之圆浑者曰昆仑,圆而未剖散者曰浑沦。王力曾考证昆、混、浑读音相近,意义相关,三字同源。贾雯鹤考察昆仑作为旋转的天柱的内涵,以“盖天说”证昆仑为旋转之意的由来。

“高、大”之意,如《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山海经·海外南经》: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毕沅注:是昆仑者,高山皆得名之。《通典》:先儒皆引禹受地统书云‘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是也。按皇地祇,郑玄以为昆仑,即是土地高着之称。

“天”之意,如《史记·匈奴列传》,司马贞《索引》“祁连一名天山,亦曰白山”,而《汉书·霍去病传》“去病至祁连山”,颜师古注曰“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祁音上夷反”。白鸟库吉称满族人至今谓天曰Kulun(可音译为昆仑),大夏赫连勃勃之“赫连”,原语为Kulun,亦天之谓。刘铁程将“昆仑”与“祁连”进行对照研究,认为二者在历史上曾同指一名,“昆仑”来自羌中,而“祁连”来自河西及西域,二者皆有“天”之意。

“黑”之意,清人陶葆廉《辛卯侍行纪》中称“昆仑”为胡语“喀喇”的转音,即“黑”之意。岑仲勉认为“黑”并非来源于“昆仑山之黑”,而是取意于“昆仑人肤色之黑”;李文实认为昆仑本身是一个译名,原仅指山脉,后泛指中印半岛及南洋诸岛地区。其语源出自今阿尔泰语系,故凡言黑均谓昆仑,如昆仑国,昆仑奴皆是。

然而昆仑山在哪里呢?

从地理上来说;指位于中原以西的织皮、产玉的部族名,以及黄河发源地所在的高山名。罗燚英指出《山海经》对昆仑的记载,也有实际地理成分。“西方”、“河之所出”成为历代地理著作论述昆仑的基调。

《书·禹贡》记载是西戎国氏族的一支。东汉经学家认为该处位于青海湖附近,《汉书》说该地有西王母石室。现今青海省境内被视为西王母石室的地方有两处:一是西宁市湟源县宗家沟石室,位于青海湖东南岸;二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二郎洞石室,位于青海湖西北岸。

魏昭成帝时,酒泉太守认为酒泉南山(祁连山)即尚书昆仑所指之处,为昆仑之体,宜祠祀西王母。

《尔雅·释水》中说它是黄河的发源地。

黄河源头的大雪山

黄河源头的大雪山

历史上,对黄河源头有纷杂的认识。汉朝时,误认黄河源出于于山(喀拉塔什山),于是汉武帝命名该山为昆仑,错以为塔里木河注入罗布泊后,会潜行地中流至大禹导黄河水的积石山。唐朝到清朝时,对黄河源头多次展开过实地勘查,发现星宿海才是黄河源头,而改认星宿海周围群山(阿尼玛卿山或巴颜喀拉山)为昆仑。

顾颉刚认为拿现在的地理记载来看昆仑的位置,甘肃、青海、新疆三省都有些像,但都不能完全像。主张其地理确实含有西北的实际背景,人物则是西北民族的想象力所构成。

从神话上来讲:指华夏神话中的仙乡,天帝之下都,号曰天柱。

传说昆仑山东南隅出赤水,东北隅出河水,西北隅出洋水、黑水,西南隅出弱水、青水,其大门有开明兽守卫,上有悬圃,神陆吾司之,藏有种种珍宝,乃至于不死之药,再上则为天庭,是天帝之居所。传闻黄帝东取河图,西登昆仑,而后还归中国,躬道以平天下。

道教则传说女仙西王母居于昆仑之间,有城千里,玉楼十二。左侍玉女,右侍羽童。西王母掌管昆仑山上的蟠桃园,握有长生不老仙药。又以昆仑为道之聚形太上老君之治所。佛教传至中国后,产生昆仑山即为须弥山、阿耨达山(冈底斯山或葱岭)的说法。

请昆仑仙乡上的宫殿楼阁,明朝画作点击

昆仑神话以宇宙山、天柱或地轴,来诠释昆仑山位于“地中”的观念。在西汉早期出土的木棺漆画,都有耸入云霄的高山,曾布川宽认为此即昆仑山,并论证昆仑山就是大地中央耸立之高柱,与天帝所居北辰相对应。

已有研究指出,战国时期的西北地理知识,形成一种以天之北极、地之昆仑为宇宙中心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汉代颇为流行。如,纬书《尚书纬》曰:“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春秋命历序》称:“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昆仑之墟。”宋均注曰:“北极,为天之枢。昆仑,为地之柄。”北极与昆仑形成天中与地中的相对,宇宙围绕天地之中心而运转。

汉唐道教继承这种观念,将玉京山视为最高天界大罗天诸山的中心,昆仑山仅次于玉京山,是十洲三岛海中五岳诸山的中心,亦是世人难以企及的大地中心。而昆仑与玉京山分别作为天界、地界的中心,是汉唐道教对传统的“北极/天中”对应“昆仑/地中”模式的化用,与汉唐道教天界说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说它在甘肃、青海、新疆这些地方还是缺少依据,一定要说它在哪的话,在中原的西北是确定的,具体在哪个地方目前是没有办法定论的。可能就是古人对神话向往的方外之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5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