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青海马铃薯产业更多色彩

2025/2/8 来源:不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崔永焘报道)土里刨出来的“洋芋蛋”再也不是单调的黄颜色了!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的专家们经过不懈努力,用科技为马铃薯产业赋能,选育出红皮红肉、紫皮紫肉、黄皮黄肉、红皮黄牙眼等不同特色的30余份彩色马铃薯材料,开启了青海省彩色马铃薯育种先河,填补国内育成品种中没有薯条专用型品种空白。日前,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省农林科学院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专用型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进行了验收。该项目引进国内外资源份,建立资源圃26亩,培育适合青海种植的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系13个,选育出不同特色的30余份彩色马铃薯材料;在湟源、互助等7县(区)累计建立专用型品种原种生产基地.5亩,平均亩产.3公斤;一级种生产基地1.7万亩,平均亩产.4公斤;商品薯生产基地12.9万亩,平均亩产.6公斤,亩增产.1至.9公斤。同时,用彩色新品系开发出彩色薯片、薯条、薯丁等新产品,为马铃薯产品多元化开发应用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马铃薯是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标志性产业之一,对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省科技部门不断加大对马铃薯产业的支持力度,“十三五”期间,在平台、人才、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实施科研项目30项、资助经费万元。以青海大学马铃薯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组织实施的“马铃薯种薯微型化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青南地区马铃薯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科研项目,先后选育出高原系列、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20多个,特别是青薯9号品种在省内外多次创造亩产公斤以上纪录,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万亩以上,项目主要负责人王舰获得青海省科技重大贡献奖,王舰团队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成果7项。以湟源县寺寨乡“马铃薯高山试验站”为主体,组织实施的“青藏高原马铃薯育种能力建设”等科研基础能力建设专项和“马铃薯种薯微型化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点研发专项,已在全省推动建成脱毒种薯扩繁基地20万亩,年微型种薯生产能力万粒,脱毒化率达89%以上,形成了全国唯一的省县乡村四级供繁种体系和马铃薯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香达镇实施的“青南地区马铃薯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亩产达.7公斤,对推进马铃薯产区向高海拔地区拓展夯实了科研基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80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