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奋斗向未来
2025/2/8 来源:不详<
脚下有多少泥土
心中有多少热爱
新春走基层
从田间地头到街头巷尾
用镜头、话筒对准基层
撷取鲜活的素材
发掘身边的故事
记录真挚的情感
讲述西宁故事
新春走基层
田间地头
走出火红好日子
??????
湟源县宗家沟景区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湟源县宗家沟景区修建了青海省首个玻璃栈道,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市民前往打卡,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这里不仅有玻璃栈道,还有西王母大殿、滑道工程、石(木)栈道、弱水瀑布等景观……加之冬季冰瀑、夜间灯光秀等冬季旅游品牌的持续火热,让景区附近5个村的村民借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
冬季的宗家沟景区别有一番景象,人气依然很旺,景区里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家住景区附近尕庄村的村民董良花,自景区开业时就过来工作,凭着勤劳和能干,如今已当上了景区食堂的“大厨”。谈起现在的生活,她感到非常高兴。
近年来,宗家沟景区形成“一景区带多村”的发展格局。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吸纳困难群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湟源旅游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了解,宗家沟景区年投入万元东西部扶贫项目资金建成了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自年起,景区以不低于投入帮扶专项资金总额6%,连续3年每年支付大石头村村委会红利6万元,统筹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大石头村29户97人通过劳动用工、经营商铺、开办农家乐等方式增加收入,真正变“青山绿水”为“金山银山”。
草莓种植户的新年收获
春节期间,城北区大堡子镇惠田采摘园的大棚里温暖如春,绿叶当中,红色的草莓果点缀其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农户们迎来了年的第一个收获季。
一走进大棚,记者被眼前的“空中草莓”吸引了。大棚内一排排草莓悬挂在钢架两侧,长势喜人,一颗颗红彤彤的果实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分外诱人。承包这片大棚的种植户韩成德和妻子正在棚内忙活,正是这些引人垂涎的小草莓,为夫妻俩带来了一条增产增收的好路子。
韩成德和妻子,20年前来到我市承包了这块田地,起初以种植蔬菜为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韩成德把蔬菜棚全部改成了草莓棚。在西宁市蔬菜研究所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下,草莓的品种和口感越来越好,也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种植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记者看到,草莓棚内全部铺设了滴灌系统,使用蘑菇渣肥料进行种植,生产中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从源头保证了草莓品质安全。与传统地栽草莓相比,无土栽培的草莓品质更好,产量也翻了一倍。目前,韩成德十几个大棚内的草莓已供不应求,每到周末,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采摘,实现了产量和收益的双丰收。新的一年,韩成德打算继续扩大草莓种植,增加收益。
新春走基层
寻年味过大年
??????
巷子里“升腾”起的年味
提到特色商业街区,城西区“天地巷子”一定榜上有名,这里不仅有可以一饱口福的美食档口,有港风十足的酒吧夜市,还有闹中取静的五峰书院,这里也是春节假期市民们的热闹聚集地。
天地巷子的建筑风格独特,它以青海河湟文化积淀为原型,充满了小巷文化和情景空间,置身其中,一步一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多市民说天地巷子是城市里的会客厅,之所以觉得它如家中的客厅一般,可能是因为这里既有包罗天下的美食档口,又有闹中取静的茶馆、书吧,从热闹的巷口一转身就可以躲开人群,和亲朋好友一盏清茶话人生。
近些年,说到年味,听到最多的是年味越来越淡了。可当我们走进这些特色街区就会发现,其实“年味”不是变淡了,而是变换成了更为时尚的元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不再仅仅是鸡鸭鱼肉、新衣裳,而变成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只要你带着对生活的热爱,用心去细细品味,就会感觉到现在的年味在升腾,越品越浓越美,越品生活越有奔头,越品追梦奋斗越有干劲。
城西区的“天地巷子”是春节假期市民们的热闹聚集地。这里不仅有可以一饱口福的美食档口,有港风十足的酒吧夜市,还有闹中取静的五峰书院。只要你带着对生活的热爱,用心去细细品味,就会感觉到现在的年味在升腾,越品越浓越美,越品生活越有奔头,越品追梦奋斗越有干劲。
逛集市备年货满满烟火气
春节将至,前来早市采购的市民越来越多。南川东路早市是一个露天市场。蔬菜区域搭建了简单的货架,有些商贩将商品放在地上售卖,还有的商贩干脆直接在自家货车车厢内售卖。然而看似灵活随意的交易场所也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疫情防控工作一点也不马虎,早市制定了严格的防疫措施,消费者进入市场前要扫双码、测体温,市场内的大喇叭不停播放防疫要求;另外,市场的管理也很规范,对销售区域进行了明确划分,有蔬菜区、水果区、综合区等。临近春节,办年货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早市上商品种类丰富,蘑菇、黄瓜、苹果、香蕉、草莓等各类蔬果应有尽有,花生、瓜子、巴旦木、开心果等干果类食品也很齐全。过年前在早市办年货不仅实惠还热闹,满满的烟火气很受大家喜爱。
新春走基层
“奔跑”在坚守的路上
??????
心系居民冷暖他们心中有“大家”
有这么一群人,既要落实大政方针,又要为居民解决身边小事,他们就是社区的工作人员,看似不起眼的岗位,却承担着了不起的责任。他们用“舍”和“守”撑起了居民的安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
一大早,走进城西区医财巷西社区办事大厅,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就已经忙碌起来,辖区居民前来办理业务。工作人员认真核实相关信息、指导市民填写材料、耐心解答群众咨询,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说道社区工作,85岁的曹荣芝赞不绝口。她告诉记者,儿子因为意外去世之后,社区工作人员陪她度过了最难过的时光,经常来家里陪她说话,帮她整理房间。作为一名老党员,她感受到了党的关心和关爱,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发挥自己的余热。
春节即将来临,考虑到辖区居民杨栓福的家庭状况,社区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来到家中帮他们打扫房屋迎接新年,这让老人十分开心。近年来,社区秉承着居民无小事、群众所需我有所为的工作思路,做群众的贴心人,为辖区老年人、老党员,残疾人、独居老人和困难群众,做好事、办实事。针对辖区居住的老年人比较多的实际,社区积极发动志愿者为他们开展志愿服务,排忧解难。
一件件琐碎的小事,成就了社区工作者普通却不平凡的工作。新春佳节她们依然用心坚守岗位,做好居民的“贴心人”。
以爱岗之心保障乘客出行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掌舵人”。公交司机的工作永远没有“暂停键”。新春之际,西宁公交集团一分公司23路公交车司机宇华宁走进了记者的视线,淳朴、尽职、不畏艰辛的职业精神,让记者看到了一位公交人的职业情怀。
初次见到宇华宁,是在他的家中。22年的司机生涯,在宇华宁的脸上留下了不少岁月的痕迹。刚过正午,宇华宁紧张地做起了午饭,一个小时之后,宇华宁就要发出下午的第一趟车。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宇华宁天没亮就得赶去工作,常常凌晨才能回家。披星戴月的工作,注定宇华宁很少有机会陪伴家人。宇华宁说,二十多年来,自己早已习惯这样的节奏。好在妻子和女儿的理解,从未责怪埋怨自己。这也让宇华宁减轻了不少压力。
23路公交车,往返于中惠紫金城和青海宾馆之间,单程要8公里,面对这条线路,宇华宁每天要驾驶40到48公里。谈起工作的难处,宇华宁说,公交司机不怕累,但最怕驾驶途中遇到如厕问题。由于长期缺乏饮水,胆结石、肾结石成了公交司机这行的常见病,但宇华宁说,自己喜欢这份工作,就想把工作做到最好。尤其这么多年来,交通环境越来越好,车辆监控做到了全覆盖,公交发车也从人工变成了智能系统操控,就连乘客乘车也有了智能APP,能够及时锁定车辆行驶情况,看着交通环境的变化,自己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入行22年,宇华宁多次获得“最美公交人”、“最好司机”等称号。年6月,获得年度全国百名“最美公交司机”的称号。面对着沉甸甸的荣誉。宇华宁说,他只想把每一位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
核酸采样一站搞定既省心又暖心
近日,在城东区新千国际广场,一台科技感十足的可移动核酸采样站格外显眼,记者看到站内有两名医护人员身穿防护服,熟练地将手伸入连接在外部的袖套模样的手套接口,进行消毒后,隔着玻璃为市民进行核酸采样。
完成采样后,医护人员将咽拭子棉签放入采样管内,并封盖放进一旁储物盒的小格子里。整个流程不仅简单有序,而且全程实现“零接触”。
据了解,这是城东区卫健局为了加强春运期间的疫情防控,方便群众就近进行核酸检测,更好地满足群众“愿检尽检”需求的一项惠民举措。该采样站不仅便于医护人员灵活操作,而且还安装了空调,提升了采集人员的舒适度。
这样一个小小的核酸采样站占地面积大约三平方米,却可以让市民在家门口轻轻松松做上核酸检测,既节省了检测时间,也提高了检测效率,筑牢了疫情防控的安全防线。
记录平凡中的感动
触摸时代的脉动
新春走基层
看西宁的那些人那些事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
奋斗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