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湟源县巴燕乡下胡丹村第一书记刘文

2022/6/1 来源:不详

  常言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简单的话语反映了群众对选好农村致富带头人的热切期盼。村里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就能带好村委一个班子,进而带富一个村,使村里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因此,选好带领农民致富增收的“领头雁”,充分发挥“领头雁”的引领示范及带动作用,是农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一环。

  湟源县巴燕乡下胡丹村距县城17公里,全村户人,年识别精准扶贫建档立卡34户人,经济来源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方面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山地、陡坡地居多,机械化程度低,土壤品质差,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的现象比较严重。养殖方面群众养牛以散养居多,饲养方式比较粗放,年出栏量少,并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极不明显。群众经济收入来源较少,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农民减收、贫困加深、返贫突出等情况,因此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分类定级中被评定为贫困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举全党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年4月,此时的刘文慧刚刚考入公务员队伍,成为湟源县委组织部的一名干部,在党的号召下,他放弃湟源县委组织部的“安稳日子”,主动请缨,申请驻村,当起了下胡丹村第一书记。他说:“我出生在农村,当过大学生村官,知道农村的一些情况,我申请组织上让我去当第一书记,我一定会干出个样子来”。经过组织认真考察和慎重考虑,同意了他的请求,派他到巴燕乡下胡丹村担任第一书记。

  笔者问起刘文慧当时申请当第一书记的原因时,刘文慧说:“我在考入公务员之前,曾在日月藏族乡当过大学生村官,有三年的农村工作经验,所以当时我就毛遂自荐,我下去干工作应该能比别人能更快进入工作状态,进入角色。”

  由于下胡丹村属于湟源县重点贫困村,根据精准扶贫政策要求,为尽快进入新角色顺利开展工作,入住村里后刘文慧就积极走访村干部和村民家里,入户调查、调查摸底。根据村情村貌,刘文慧深深体会到,要想把全村经济搞上去,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就必须调整产业,只有调整产业下胡丹村才能有出路。

  刘文慧说:“村里面基础设施比较好,在年实施过美丽乡村建设,但是通过我们一个多月走访串户调查发现,虽然房子都修得比较新,但是老百姓的口袋里没有钱,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靠外出打工。所以当时我们扶贫工作组初步的打算就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来扶贫,这个村本来就有种植中药材的农户,而且收益较好,这一片地方也适合种植药材,所以我们的主攻方向就放在了调整产业方面。”

  有了思路,刘文慧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措施,他召集村“两委”班子、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多次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大力推广实施中药材种植、资产收益、整村推进、“双帮”机制等项目,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全村种植中药材多亩,人均收入一下子提升到万元左右。

  刘文慧说:“产业调整这一块一共达到多户,占全村的二分之一,从外地引进来了一个药材种植的老板,他在我们村种植了黄芪,我们和药材种植老板签订流转土地的协议,每亩地块钱,这就给我们村增加了25万元的收入。后来我们和老板签订了用工协议,我们本村的村民务工每人每天元。还有一个收入就是药材在成熟后,按市场价格收购,利润的30%归公司所有,70%的利润由巴燕乡的贫困户拿。这个项目的分红钱已经下来了,每户贫困户是元,这样初步算下来,家里还有劳力的,年仅药材种植带来的收入就能达到1万元以上。”

  付金梅是下胡丹村的贫困户,老伴多年前因病去世后,她就和小儿子一起生活,由于年老多病,她患上了关节病,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由于要长期看病吃药,加上家里一切生活开支只有靠小儿子的微薄打工收入来支撑,生活条件十分困难。刘文慧得知这一情况后,经常到她们家看望老人,除了带去米面油一些生活必需品外,还为老人申请了低保户,为她解决看病方面的一些支出。同时更令付金梅高兴的是,通过村里土地流转和务工,她家这两年条件慢慢得到了改善。她说,相信在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带领下,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我关节病疼的只能自己做点饭吃,孩子打点工,我们地不多,一共有四亩地其中三亩租出去了,一亩地种点土豆等蔬菜吃。后来房子塌了,刘书记帮助我们盖了新房,给我建档立卡后看病吃药也能报销一些,还领到了中药材种植分红的钱,村干部们真的很好,我相信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

  下胡丹村属于浅脑山地区,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村集体经济为零,是典型的“空壳村”。围绕如何破解“穷家难当”的困境,实现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这是刘文慧为下胡丹村脱贫致富开的第二幅“良药”。虽然经过产业调整,下胡丹村脱贫了,但只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村集体经济两条腿一起走路,下胡丹村才能脱贫走上富裕的道路。

  刘文慧说,刚来村里的时候,这个村是个集体经济的空壳村,当时我们也有很多想法,大家也很想为村里办点事情,但是一直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种困境中。当时我们就在想,发展村集体经济有几个好处,一方面可以帮扶村里贫困户,通过帮扶树立村干部威信和话语权,另一方便切切实实帮助村里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

  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事情一刻也不能耽误,经过实地调研,他发现村里几个私人养殖专业合作社搞得有模有样,就在心里琢磨,既然私人养殖能挣上钱,那集体也一定能挣上钱。一方面,他组织党员进行市场经济、农牧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两委”班子成员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参观学习,借鉴经验,开阔视野,强化发展意识,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协商后,刘文慧决定成立以村“两委”班子为主要成员,致富能人党员入股的股份合作制公司,发展养殖、种植业。拟定了初步实施方案后,随即向县委组织部汇报,组织上非常肯定这一想法,积极帮助落实细节,先后与县财政局、县农林牧和扶贫开发局协调,争取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落实项目款万元,注册成立湟源下胡丹农牧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牦牛育肥为主,中草药种植为辅,拉开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序幕。

  刘文慧说:“通过调研发现,我们村有三个养殖合作社办的很红火,我们村两委这么多人,这么多力量为什么不能办一个呢?经过村领导的商论之后,把这个大胆的想法上报给我们的双帮单位县委组织,县委组织部积极协调了一个壮大村集体的经济项目,项目资金达万元,有了钱之后我们就着手实施。在实施中发现如果拿万元来建厂,厂房建出来我们就没钱进行发展了,这样不行。致富党员付有太提出把自己两个空余的牛棚以入股的形式投给村里,先在他的牛棚进行养殖,等来年村公司发展起来牛出栏之后,村公司有了自己的收入后再建厂房,第一年帮我们一把。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就实施养牛了。”

  在实施了发展生态畜牧养殖后,只要听到哪里有物美价廉的牧场资源,刘文慧就往哪里跑。他开着自己的私家车,跑遍了我省的果洛、海南、海北、贵南等很多的地方。如果饿了就吃干粮啃馍馍,晚上借宿在牧民家里,条件真的是非常辛苦。在跑了几千公里路程后,刘文慧他们最终在贵南县收了头牦牛,为了收购这些牦牛虽然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付出了很多艰辛,但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他说吃再多苦也值得。

  刘文慧介绍,村集体经济的钱不能乱花,要省着花、扣着花,我们就决定不在县周边购牛,去远一点的地方受点苦,我们收购的牛成本上就能降低,一头牛降低元,我们头牛就能多收购几十头牛,这样利润就变多了,购牛的时候海南、海北、果洛、贵南凡是有牛的地方我们都跑过来了,第一批头牛入圈的时候,虽然说我们跑了很多地方,但是对村民来说你们这批牛品质不错,能挣钱,我们心里面就没有什么累不累的,很舒服。

  在刘文慧和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下胡丹村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刘文慧在为村里办了这么多实事后,村民、村干部也逐渐认可了这个“娃娃书记”。如今,村里村民、村干部见到他都会亲切地叫上一声“刘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李生玉告诉笔者,刚来那会儿,还不是这个叫法,大家都叫他小刘,他刚下来的那个时候,村民对他没有什么感觉,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群众对他评价非常高,没想到这个年轻小伙子能力这么强,年我们村脱贫了,现在是巩固阶段,他还是对村里贫困户关心着,不是贫困户的村民,有困难他也积极帮忙解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刘文慧用竹石一般坚韧不拔的精神,真正把脱贫攻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对于今后的发展,村集体经济收益怎么用,刘文慧表示,村里将有三年的规划,前三年主要还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80%作为村集体的滚动资金来使用,拿20%建设村里公益设施和基础设施,让村民生活过的更好一些。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刘文慧认为这是自己在下胡丹村能够开展工作的关键支点,自驻村以来,他在抓班子、带队伍、提干劲、强服务上下功夫,小火苗拢成了大火堆,建立起了一个受群众信任的基层党组织。

  下胡丹村是人口大村,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全村70岁以上老人有65名,其中独居、孤寡老人就有17名,他们大多体弱多病,一日三餐无法保证,驻村工作队每次走村串户看到老人们吃着剩饭、剩菜、开水馍馍,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刘文慧发动村上的党员致富带头人付有太,通过“单位帮一点、能人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经济保障方式,合作开展党员敬老食堂党建项目,建成全省首个党员敬老食堂。老人只要2元钱就能享用午餐和晚餐。食堂启用后,通过实行专人定点采购食材、专人烹饪等严格的管理模式,确保饭菜安全、卫生、可口。食堂试运营两个多月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村民的大力支持和肯定。

  笔者问刘文慧开展党员敬老食堂党建项目的初心是什么?刘文慧说:“我们村老龄化比较严重,我们在走村入户的时候,看见这些老人一日三餐无法保证,我们驻村工作队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确实想为这些老人解决三餐的问题,我们联系村里致富党员付有太开了敬老食堂,专门为村里的7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和孤寡老人服务,每天提供午餐和晚餐一餐一块钱,下一步我们计划扩大食堂规模,然后让村里面更多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进入我们的食堂吃饭。”

  下胡丹村党员付有太说:“这个食堂开了以后村子里的老人们就来这里吃饭,以前有些老人没人管吃不上饭,现在在食堂里吃饭,钱花的不多但是能让老人们按时吃上一顿热饭,虽然不是特别好,但能吃饱、吃舒服。”

  下胡丹村村民贺信芳说:“老伴83岁了我77岁了,我们在这里吃的挺好,每天菜的样数多。在家里我们这样的饭菜吃不上,多亏了县委组织部和付有太他们办的这个敬老食堂,我们感到非常高兴,我们也深深的感到了党的温暖。”

  作为组织部派下来的干部,刘文慧深知组织的力量根本上来源于群众,只有把全村人的心气聚拢起来,才能拧成一股绳。刘文慧认识到,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平时工作中,通过丰富组织生活,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带领全村党员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牢记党员身份,践行党员标准,把全体党员紧紧团结在党支部周围。为进一步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致富能力,在他的提议下,建立了党员联系户制度,落实了无职党员设岗负责、评星定格等机制,在全村营造了党员模范带头、群众积极参与,争当遵纪守法模范、共促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下胡丹村党支部被评为年湟源县“优秀党支部”。刘文慧说:贫困村“穷根子”久拔不掉,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是其中一大主要原因,强基固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他首抓、常抓不懈的首要任务。如今,把散乱的班子“拢”起来了,小火苗拢成了大火堆。

  刘文慧说:“农民要致富,关键还是要看支部,我们下胡丹村下一步的发展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我们村首先要靠支部,发挥堡垒作用,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我作为一名‘第一书记’,要坚决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带领下胡丹村的群众真脱贫、脱真贫,让大家一起奔小康。”

  刘文慧并不擅言辞,但他切实做到了和老百姓思想同心、目标同向、感情同步、事业同干,在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乡村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出了下胡丹村自己的致富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过这样一句古语:“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刘文慧始终把群众当亲人,依靠真挚情感扑下身子狠抓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火热干劲,树立模范标杆,他在一线为党的事业、群众的美好生活正在努力拼搏。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猜您喜欢

依靠大学习走向大未来

《系列讲话》知识答题

王国生在青海省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奋力谱写青海文艺繁荣发展新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4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